古今陶瓷装饰图腾崇拜:鱼纹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1-10-06 浏览 50701 次
艺术的高峰期之一。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鱼纹是最有代表性的纹饰,从始至终地贯穿着半坡彩陶的各个时期。最初鱼图腾在陶器上作为纹饰的应用,是从描绘有鳞片的写实鱼开始,到抽象的鱼形图案,甚至到几何纹样,这中间运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在半坡遗址遗留下的陶器和陶器残片上,可观察到:开始彩陶鱼纹形象生动逼真,大多数纹样饰于卷唇折腹圆底盆的肩部,其次是饰于卷唇折腹圆底盆的内壁,少量饰于斜颈罐和圆底直口钵上。鱼纹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单体和复体。

单体鱼纹形态各异,有的鱼身各个部位具全,头、尾、鳍及身体都画出来了:有的微张着嘴做游泳状;有的牙齿显露、睁眼向前;有的嘴做失状向前寻觅食物,这时的鱼图腾在彩陶上的装饰形象是具象的。复体鱼纹大多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叠压的和并列的两种形式:有的两条鱼平行叠压,鱼身和鱼头合在一起;有的两条鱼相叠只有一个鱼头,有的两条鱼相叠却看不见鱼头,这时纹饰已经趋向抽象、概括化了。

二、鱼纹装饰的演变

继彩陶之后,在各类陶瓷装饰纹样中, 以鱼类为题材的装饰纹样仍然非常普遍,鲭、鲤、鳜、鲶等都是常见的表现对象。从事陶瓷装饰艺术的匠师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根据陶瓷装饰的需要,抓住各种类型鱼的特征,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化。以飞舞流利的刀法,疏密有致的线条,潇洒流畅的运笔,优美动人的色彩,敏捷熟练的技巧,使鱼的形象以感人的艺术魅力跃然瓷上,创造了许多尽善尽美的鱼纹装饰图案。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鱼的习性和生活规律有较为深切的认识,整个装饰纹样的构思过程,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并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象。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以造化为师,对鱼的形象进行综合、分析、取舍、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使其更具有典型性,更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有的还通过寓意手法,创造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祥瑞图案纹样,如“鲤鱼跳龙门”、 “连年有余(鱼)”、 “富贵(鳜)有余”等。

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 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拂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 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明成化孔雀蓝釉鱼藻纹盘, 以翠色釉衬托黑色鱼藻,则显得含蓄深沉。由于鱼与余谐音,鱼成为象征富足、富余的吉祥物。清代瓷器上还用鱼纹与蝙蝠、戟、磬、盘肠、钱等纹样组成“连年有余”、 “吉庆有余”、 “富贵有佘”等含有吉祥意义的纹饰。

三、当今鱼纹的延续

陶瓷中丰富多彩的鱼纹装饰不胜枚举,它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挚的情感,简练的艺术语言,感人的装饰艺术形象,生动活泼的笔墨,动人的色彩,而深受人们的欢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广阔,鱼纹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相融合,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意”: 即“鱼”与“娱乐”这一文化现象相结合。鱼纹图形作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装饰图形元素之一,经过再次取舍,提炼、再次组合创造出新的鱼纹图形,这里强调对传统鱼纹图形的二次原创,使鱼纹图形在当前背景下具有时代精神,同时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又保留鱼纹图形的民族神韵。对鱼纹图形的研究是离不开自然形态“鱼”的形象,从自然形态的“鱼”中提取“形”的元素,再对这些元素进行加工整理,创造出符合现代视觉审美需要的鱼纹图形。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