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到天启仅两个月的时间,天启至崇祯三朝只有7年。此三朝景德镇官窑青花生产进入衰退阶段,青花瓷器烧制数量极少。天启、崇祯朝青花瓷多饰山水人物,打破了传统的分层横带式布局构图,采用通体写景、写物,并在景物的一侧或上方题写诗文。在这种构图形式下,器物大部分不需要边饰,作为边饰的辅助纹饰莲瓣纹处于纹饰的从属地位,焦叶纹则相对较受欢迎。
明清青花瓷
清代莲瓣纹处辅助纹饰之从属地位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制瓷工艺的极盛时期,代表着清代制瓷业的最高艺术成就。期间,青花瓷不再作为主要的烧造品类,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器等瓷器品类增多。
康熙年间,青花瓷纹饰多为仿清初“四王吴恽”的绘画风格,画面清晰干净、层次清楚、题材广泛、画面宏大。因其构图形式改变,器物边饰不再表现出程式化的特点,因此莲瓣纹运用更为减少。在清代仿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的青花瓷器物上,可以粗略看到莲瓣纹的运用。
清代莲瓣纹在继承和仿造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又有自身的变化发展。如清乾隆青花折枝花卉纹蒜头瓶,瓶颈绘变形莲瓣纹覆莲一圈,花瓣画法仿明代中期风格,花瓣间不留空白,内饰清代风格的特有纹饰。乾隆后期,瓷器生产开始走向衰退,远不如前期精美,其莲瓣纹风格相对于前朝有所变化,如清道光时期的青花八吉祥纹螭耳瓶,莲瓣内饰变形为如意云纹,莲瓣以青料填满。
莲瓣纹饰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多达7个世纪,除纹饰本身能给人带来美感外,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是支撑这一纹饰发展的主要动力。莲花作为佛教的吉祥物流传至我国,而且常寓意为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写照。社会风气中将莲花作人格化的比拟,使莲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有利于佛教莲纹向世俗化转变,在民间以更切合民俗生活的新形式广泛流传。
对于明清青花瓷莲瓣纹式发展变化的总结梳理,既可以清楚地呈现元代青花对后世纹饰的影响,也可以清晰地展现青花瓷器莲瓣纹的延续演变过程。此外,研究莲瓣纹的发展变化对瓷器的分期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有利于提高青花瓷器的分期鉴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