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紫砂壶行业存在的抄袭、临摹现象早已遍地开花。张正中向记者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自己就亲身遭遇过被模仿事件。
张正中凭借自己对紫砂壶壶的理解,创作了一件名为《年轮》的紫砂壶作品,这件作品融合了他对树木元素的理解,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完成。他随后发现,在短时间内这件作品引发了数十位业内同行的模仿,甚至是抄袭。最让他吃惊的是,当时颇受他尊敬的一些大师也在其列。
中国艺术研究院紫砂壶艺术教授堵江华也承认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尤其在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紫砂壶作品展览、出书之后,被大量模仿的现象更严重。”堵江华说。
更让那些具有创新想法的紫砂壶制作者感觉别扭的是,很多临摹者、抄袭者就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同事。大家往往都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相互都非常熟悉,即便是知道谁在盗取自己的创意,也很难开口。
宜兴知名紫砂壶艺术家张子威也遇到过这种尴尬的情况。因此,往往是原创者会亲自去某一个临摹者家里,私下要求对方保证不再抄袭原创者的作品。
“大部分情况下,原创者都感觉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改变整个行业的现状。”张子威叹气说。
在张正中看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最终影响的还是整个紫砂壶行业的创新力。“如今紫砂壶行业里真正懂得创新,肯花功夫去研究创新的人凤毛麟角,有价值的新作品也越来越少。”
左右为难
大胆创新还是普遍模仿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传承性的行业,紫砂壶行业百年来一直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继承紫砂壶制作的传统。围绕这一议题,紫砂壶业内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方认为,紫砂壶制作从模仿开始,只有不断地对优秀的传统题材、作品临摹,才能激发创意;另一方则认为,继承传统不代表要永远模仿,紫砂壶同样可以大胆出新。
张子威并不反对紫砂壶的临摹和模仿,他认为别人去模仿你的作品也是对你肯定的一种表现,而且艺术无边界,创作者要有包容心。
堵江华也表示,很多优秀的紫砂壶作品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紫砂壶制作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学习有助于推进整个行业的前进。“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制作一些从几百年前就留下来的经典老壶型,这是一个传统,是否可以说现在的制作者要做个和百年前某件紫砂壶作品一模一样的壶型就是抄袭呢?”
他同时表示,紫砂壶壶的经典壶型并不多,但如今紫砂壶壶的从业者却日益增加,难免会出现过于临摹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可能通过强硬的方法改变或者扭转。
张正中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他认为,现在95%的紫砂壶制作者把对紫砂壶传统壶型的临摹当做是一种创新,这是种误解。他解释,紫砂壶需要继承传统,但这不意味着大量对于传统壶型简单的模仿,就是继承传统;而是应该深刻地去理解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和理念。
“在这个前提下,紫砂壶制作者对于线条、形体的认识,加上一定的天赋和足够的时间,做出一些突破传统的创新不无可能。这才是对于紫砂壶创新含义的真正把握。”张正中表示。
张子威认为,紫砂壶创新贵在能够在创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他同时强调,鼓励制作者相互借鉴学习的包容心态,不代表鼓励抄袭。对于那些故意高仿、冒充真品的行为,要坚决打击。
日益完善
完善发布渠道或成良策
无论双方如何就创新的方式争辩,业内对于加强紫砂壶知识产权保护都一致赞同。
张子威表示,他对自己的每一件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同时也鼓励紫砂壶制作者要重视自己作品的专利申请和保护。
他强调,一定要加强对于紫砂壶业内评奖体系的监管。“其实这种仿制现象也给某些紫砂壶的评奖机构敲响了警钟,督促他们要严格把关,对于那些临摹,甚至抄袭他人作品的制作者要及时发现,并取消其参选资格。”
据了解,为获得职称晋升、提高知名度,紫砂壶制作者参加各类评奖就成为重要渠道。这也使得大量侵犯知识产权的作品会在评选中涌现。
堵江华表示,想要通过法律手段禁止这类临摹、抄袭现象难度很大。他呼吁建立创新作品公开机制。
“所谓创新作品公开机制,就是完善创新性紫砂壶作品的发布渠道,鼓励作者第一时间通过各类媒体、博客、网站,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作品的创意来源于你,这样,以后再有同类临摹,甚至抄袭的作品出现,购买者、收藏者就会很容易做出比较,同时也会让那些肆无忌惮抄袭的人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督促他们回归创新。这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堵江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