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官后的郑板桥,重回扬州当画师,他在画竹上题诗:「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诗中反映出他对扬州的眷恋与返回的兴奋心情。郑板桥名满天下,晚年画艺更加精进圆熟,因此求画、索画的人愈来愈多,让他穷于应付,后来不得已听从老友拙公和尚的建议,自书润例,如此一来既可靠作画维持生计,又能杜绝无端的干扰。其《润笔小卷》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子作无益语言也。」接着又写道:「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下署名:「干隆己卯 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板桥郑燮。」这个「价目表」,说得直截了当,毫不虚伪,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由此也可看出板桥的真性情。
茶诗茶联 反映人生
郑板桥卒于干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活了七十三岁「高寿」,有人以为和他喜欢喝茶有关,郑板桥一生中也做过许多茶联、茶诗。「白菜青盐粘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将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写得生动,这正是他的生活与人生观的写照。此外郑板桥所向往的生活也可从茶诗中窥出端倪,《题画》:「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又如:「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对郑板桥而言,这种「寒夜客来」、「书画相伴」的生活,已是人生至乐。
题画咏物 个性分明
郑板桥的题画咏物诗,写来入木三分。他曾在壶上铭题,写道:「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将茶壶与人做模拟,既写茶壶,又喻人性,写来既幽默又讽刺。《题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则写竹,一则正反映出他百折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画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此乃引申东坡:「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的句子,由此可见郑板桥俏皮、戏谑的一面。
流传轶事 诙谐逗趣
民间流传一则郑板桥诙谐风趣的轶事:有一次他造访了一间寺庙,寺庙住持并不认识他,见他相貌平常,因此随意说了句:「坐。」对侍者说:「茶。」交谈时,发觉他谈吐不俗,因而心生敬意,于是改口说:「请坐。」吩咐侍者说:「奉茶。」后来住持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时,态度大变,必恭必敬地说:「请上坐。」连忙叫侍者:「奉好茶。」当郑板桥欲离去时,住持请郑板桥题字留念,当侍者奉上笔砚,只见郑板桥不加思索的写下了:「坐,请坐,请上坐。茶,奉茶,奉好茶。」住持原先还满心欢喜,但仔细一想,才知被板桥愚弄了。
相传郑板桥曾自己发明一种木屐,前后齿是活动可以拆卸的,郑板桥常在上坡时,去其前齿;下坡时则去其后齿,如此不管上山、下山都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如此独树一帜的言行举止,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