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之美
发布时间 2012-03-31 浏览 50380 次
柔和清澈的釉色,那是一种雨后初晴时淡淡的天青色,如美玉般可望而不可求。他黯淡的眼和心被这种波光折射出一种高贵静穆的情感。他沉思良久终于下旨:设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烧瓷!

  它们也许来自乌龟山的郊坛下旧址。每当我步入南宋官窑博物馆,端详着修复后的龙窑,眼前常会化出一片幻景。在那个千峰翠色的春天,一位满腹程朱理学的官员,展开按青铜器和玉礼器绘制的图录。细雨中一群身披蓑衣的窑工,表情缄默地燃香祭完窑神。坐定,喝一口酽酽的茶,捧起素胎上釉。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迅速地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高手,把釉面的天然开片作为追求的境界。官窑的开片,本来是一种缺陷。但窑工们却凭着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烧制出蟹爪纹、鳝血纹等不同纹饰。为了使裂缝着色,与“紫口铁足”匹配,又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出了“金丝银线”的天然意趣,使宋瓷一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残缺美的顶峰。

  只见春风杨柳中,一炉新瓷开窑了。窑场上一片肃穆。临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地捧起瓷器细细查看。如冰似玉无疵点的选入宫中,供皇上享用。稍有缺陷的,当场摔碎,决不流入民间。这就是南宋官窑传世稀少的原因。宋瓷的特点一是摹古,仿礼仪用器。青铜器虽好,毕竟体积太大,只能供于高堂。二是追求玉的效果,君子比德于玉,还是个“礼”在作祟。民间可管不了那么多,耀州窑、磁州窑,都以刻、划、绘为手段装饰器身。而高宗却嫌这些乱,他说“烟波名利不如闲”,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他喜欢简静之美,就没让它们跨入皇宫一步。当然,也决不允官窑流出宫外。难怪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六方洗,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拍出了中国瓷器的天价。

  我那静静地伴我夜读的宋瓷呵!你们究竟来自何方?从寻找修内司窑址到仿制南宋官窑,已成了时下杭州的热门话题。可对于我,你仿佛是残缺的南宋的缩影。一首凄清婉约的宋词,一种弥漫着哀怨的境界。你像一位早逝的美人,留给岁月一瞥销魂的波光。那些淡泊到没留下姓名却留下精神的窑工上哪儿去了?那种创造了精光内蕴的大境界的艺术氛围上哪儿去了?

  其实,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而收藏家是孤独的。我那案头的瓷片,就很难让人清玩出一份优雅。

  呜呼!宋人的气息已消散于空间,南宋官窑可仿吗?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