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文化该如何创新?
下一主题:3万元每斤的天价西湖
还有人说:即使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喝少点也没问题。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粮农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曾多次评价过黄曲霉毒素,作为化学致癌剂,专家委员会从未推荐过ADI(每日允许摄入量)或PMTDI(暂定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等数值。可通俗理解为“科学上不承认黄曲霉毒素存在一条不会对人体产生威胁的剂量安全线”。那怎么办?这要用到食品安全里一个非常有用的专门名词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尽可能低的合理摄入量)。至于如何才是“合理的”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首要前提是“尽可能低”。
红茶制作工艺是全发酵,乌龙茶是半发酵,普洱茶则是后发酵,如果说普洱茶能保存几十年,成分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饮用普洱茶有潜在风险,风险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制作过程中有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可能,二是保存不当导致的风险。
因此,公众需要的是有公信力的信息,或说是第三张化验单——由“无利益冲突”第三方按科学程序采样,并实施科学检测的化验单。
这方面,香港特区政府的制度性做法可提供某些启示,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定期就有关热点问题发布消息,一般包括有关问题化学物质的环境存在、毒理学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等,供普通民众参考;还有香港市场主要产品中问题化学物质的面上监测情况(就是“第三张化验单”了);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标准状况;最后是提供给公众的应对建议,分“给业界的建议”和“给巿民的建议”两部分。公众期待这样的公共信息服务,更期待这样一种具有充分公信力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化、常态化,在人们需要时能以程序化形式及时启动,释疑解惑,稳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