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病虫害的控制
发布时间 2012-04-08 浏览 52427 次
成虫一卵一幼虫一蛹四个发育阶段。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幼虫是黑刺粉虱为害茶树的主要虫态。孵化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泼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树的发芽和树势。幼虫经过3龄后在原处化蛹。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第1—4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闭,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园及台刈后若干年的茶园中容易大发生,在茶丛中的虫口分布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防治要点(1)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可减少其发生量;(2)喷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或人工助迁罹病茶枝;(3)注意保护黑刺粉虱寄生蜂。

茶尺蠖

识别 成虫体长9—12毫米,体翅灰白色,卵短椭圆形,堆积呈卵块,幼虫有5个龄期,蛹长椭圆形。以幼虫取食嫩叶为害茶树,1—2龄期形成发生中心,3龄后分散取食,4龄后开始暴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将嫩叶、老叶甚至嫩茎全部食尽。

发生规律 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土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1一2龄多在叶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丛荫蔽处,幼虫具吐丝下垂习性,老熟时入土化蛹。

防治要点(1)结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2)灯光诱杀成虫;(3)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4)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剂;(5)在低龄幼虫时喷施Bt制剂。

茶白星病

识别 本病主要为害嫩叶、新梢和幼果,初生针状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上散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一张叶片上多达数百个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致使叶片生长畸形,提早脱落。受害芽叶成茶味苦、汤色浑、有异臭。

发生规律 本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本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于发病;气温高于25℃时不利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高山茶园适宜发病。

防治要点:(1)及时分批采茶咳减少侵染病源,减轻病害的发生;(2)常年发病的茶园咳结合冬季封园喷施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