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事晚报》工作期间,乔冠华就住在报馆里,这是地处闹市中的一间狭隘的楼房。屋子 有点西晒,白日黑昼,闷热如蒸笼,而香港的暴热又是十分厉害,他常常挥汗如雨,伏案写 作。十分狭隘的居室又临街面,市声透入楼里,使他睡不好觉,他一般只在白天睡几小时觉 ,下午会友、访书、寻资料,晚上写社论,交发稿。?
为了工作能集中思想,乔冠华在写文章的时候一手写字,一手端杯酒喝。他的酒量是很大的 ,一口气喝半瓶自兰地。为此,他得了“酒仙”的雅号。事情是这样的:?
在冯亦代眼里,乔冠华是一个只知工作不知休息的人,废寝忘食,吃的很菲薄,而且往往因 写文章,饱一顿有之,饿一顿亦有之。冯亦代与他熟悉以后,实在不忍心看他过着失饥伤饱 ,彻夜无眠的生活,因此几次向他提出在他每天的社论发稿后,即到冯家去吃饭休息。好不 容易,乔冠华才同意。可是不久冯家的保姆便来告状了。她称乔冠华为“酒仙”,说“酒仙 ”除 了喝酒看外国新闻报纸之外,就不好好吃饭睡觉。她说,我把他的书报拿开,不要一会儿又 在他手头了;给他装了饭,他又想心事,把饭菜冷了。好不容易看他睡下,可是我厨下没 有收拾完,他又在看书了。他难道真的成了神仙?因为这位保姆记不住乔冠华的姓,便以酒 仙称之,以后这外号便在朋友中流传开了。?
冯亦代悉知很着急,他与乔冠华推心置腹地谈了话。乔冠华叹了口气说:?
“国内国外的形势这么紧张,我要写文章就得收集材料,可是时间不多,我想如果当初定
48小时为一日有多好!”?
冯亦代“警告”他:“可现在只有24小时一天,你必须服从这个规定。”?
他苦笑数声作答。以后呢,依然我行我素,不改旧习!?
为了收集多种资料,乔冠华几乎跑遍了香港书报摊。有一家名叫“利全记”的书报社,他去 得最多。
他在书店里存放了一些款子,随时到那里去,看到有自己喜欢的书刊报纸就拿走, 不用付现款,在账上扣除就是了。在老板的印象中,乔冠华是买书刊报纸最多的一位,几乎 全世界的最重要的报纸,诸如《泰唔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曼彻斯特 导 报》、《华尔街金融报》、《时代周刊》、《经济学家》、《幸福杂志》、《话时代》、《 亚细亚杂志》、《新群众》等等。?
香港有许多旧书铺,逛旧书铺,淘旧书的习惯,是乔冠华在结识季羡林时染上的。在港时, 积习难改,只要有空,他就直奔旧书铺,他一见层层叠起的书籍,就仿佛是老相识了。有时 在那些书架的角落里,偶然拨开厚积的灰尘一看,正是一本心爱的书,说它是“踏破铁鞋无 觅 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还不够,而更像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萍水相逢,直如梦遇,哪能轻易放过呢!每当黄昏时候,书店都快打烊了,他才挟着 书踱了出来。?
当时,香港汇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人士,他们有的来自上海、广州、重庆,有的来自武汉 ,都是从战火中转移到这里并且暂时站住了脚。金仲华主编《世界知识》,戴望舒和叶灵凤 在 主编《星岛日报》的“星座”副刊,张光宇主编《星岛日报》的画刊,郁风主编《耕耘》杂 志, 黄苗子担任《国民日报》的经理,叶浅予肩负着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的使命,在香港主 编 和出版《今日中国》,用英文版向海外宣传,丁聪参加马国亮和李青主编的《大地》画报并 兼 《今日中国》的编务,杨刚在《大公报》、白望春在《香港日报》工作,前面提到的徐迟、 冯 亦代虽在中国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工作,但还兼职《星报》电讯翻译,他们与诗人袁水拍( 在中国银行任职),都与文化界关系十分密切。乔冠华与这些倾向进步的文化界人士缔交, 并展开宣传工作。?
香港风行喝下午茶,这些流亡香港的文化人几乎天天都要到咖啡馆或茶座喝喝下午茶。大家 喜欢的地方一个是“蓝鸟”咖啡馆,在女皇大道转角上;一个是用猫头鹰作标志的“聪明人 ”咖啡店,在香港告罗士打行的地下室,这个地方比“蓝鸟”要高级。许多西方记者经常去 那里聊天,而《天下》杂志社的著名学者温源宁、全增嘏、叶秋源等,也是在那里会见文友 的。还有一个去处,就是女皇大道中华百货公司“阁仔”茶室。许多文化人都不约而同前去 集合,“阁仔”是这公司的大厅里的半层楼,从茶座可以俯看商场大厅里热闹的气氛。它 也并不俗气,有点儿雅俗共赏,而且价钱也较便宜。?
乔冠华经常出入其中,交友谈话,收集信息。每每口若悬河,语惊四座,人们每次都能听到 国际最新动态和一连串数据,他的思路那么活跃,议论那么犀利,语调那么诙谐,听众无不 被他的智慧、他的宏论所倾倒。他们分明感受到,听乔冠华谈话简直是一种愉快,是一种享 受;而就是在这种愉悦与享受之中,他给人们马列主义的教育和与正直为人、立场鲜明的 处事之理。?
自从结交了这些文化界的朋友以后,乔冠华每天下午从九龙过海,到“阁仔”,和朋友们神 侃闲聊大讲一阵;或到“聪明人”去和当时在港的一些西方著名记者会面,交流情况和意见 ;偶尔他也会到“高罗士打”喝下午茶,这是香港的上层人士经常聚会的大饭店,乔冠华之 所以去,是和倾向左翼的个别高阶层人士接触。不过,他在“阁仔”出现得最多。那里 好像是他的办公室,指挥所。?
乔冠华晚间从报社下班,夜深人静,开始阅读材料,赶写社论到拂晓时分。呼呼大睡几小 时,起来再研究资料,便又到了登上轮渡过海的时候,他是很辛苦的。他很快就成为香港 知识界人士的中心人物,文化界和他的关系尤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