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是青花瓷器的大发展时期,六十一年间生产了无数不同类型的作品,现今传世的也颇多。根据现有资料,可对康熙青花进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为康熙元年至御器厂大规模开烧的康熙十九年。产品所用青料与顺治朝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种色调。釉色多白中微闪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笔筒、小碗、大盘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烧造最成熟阶段,以十九年为起点,至康熙四十年以前。这时期青花烧造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主要原因是:1 上等浙江西青料的使用的淘洗的洁净;2 绘画方面吸收了传统山水画的分水的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3 文人画对青花画面的影响;4 胎釉的精细制作。晚期青花以四十年为起点,直到六十一年康熙结束。青花主要以色泽浅淡或灰暗的青蓝色调为主,耕织图碗为晚期典型器。雍正一朝仅十三年,这一朝的青花瓷器以质地优良、细巧精致著称。主要延续了上几朝的如:永宣、成化、康熙等朝的风格。并形成自已的风格。主要的特点有:1 使用与康熙朝相同的青料,即明末已使用的浙江钴土矿。2 画面和纹饰与康熙朝相比:山水图与“刀马人”古装人物亦显著减少。3 圈足方面,雍正青花最典型的是呈“泥鳅背”状的滚园足。
乾隆朝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瓷、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乾隆官窑烧造量甚大,传世作品多于以前的任何一朝同类器。从青料看,乾隆朝青花色调明快纯正,用料重者蓝色黑疵较多,造型上,作品强调形体比例,追求新颖奇巧。
嘉庆朝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着乾隆风格,乾隆青花繁琐而满密的风格在这时依然如旧,大部分瓷器烧造质量不如乾隆朝。有许多甚至不如后起的道光朝。
道光时期,帝王的生活相对来说较俭朴.道光帝上台伊始就对某些奢侈品进行了限制,唯景德镇官瓷的烧造成数量比前略程上升,质量也多较多。道光官窑青花瓷有一个明显的仿古倾向,但这种仿古是一仿再仿,有许多实际是对仿古瓷的仿制。道光以后的咸丰、同治、光绪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光绪朝距今仅一百多年,烧瓷数量极大,传世也十分丰富。至于上位仅三年的宣统皇帝。由于在位极短官窑烧造量不大且基本保持了光绪风格作品十分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