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根据推测,在它的碱土类中有可能是混入了锌盐成分。因为在浙江古越州一带地方,产有白土状的硅酸锌,如果仔细分析其由铁而产生的釉色,就会发现混有锌盐的性状。由此看来,秘色瓷的“秘密”也可以认为是在于这种釉料。
另外,如初期南方龙窑的构造使烧成温度骤热骤冷,不似北方馒头窑温度的上升与冷却那样缓慢。所以才能将这种熔度低、粘性小的釉料烧成像玻璃一样透明,否则恐怕也会发生类似钧窑的失透作用。
青瓷中另一个分支是所谓处州窑系的青瓷釉,它属于唐代温州窑的系统。至宋代名窑中像浙江省处州府的哥窑、龙泉窑、丽水窑等的青瓷与北宋官窑、汝窑以及类似的浙江省杭州府的修内司窑的青瓷等,都是赫赫有名弛誉中外的。这种青瓷的特色是以淡青、粉青、苍青、翠青、梅子青之色为佳,而暗青、暗绿、暗黄绿等颜色都是下乘。例如铁胎骨的哥窑色度较淡,可以说是一种淡青、粉青或月白青的色调,但其窑变之物却成为浅灰或灰黄色。修内司窑和古龙泉窑都呈苍青、翠青或苍绿之色,其窑变之物多有暗绿、暗黄绿或灰绿色。这些窑变大都是在烧成时没有完全还原,未出氧化亚铁盐釉,而其中一部或大部分被氧化,因此变成了黄色、褐色乃至黝色的色调。
哥窑釉除去铁盐成分以外大体如次:
由于其中细微的气泡非常多,恰似聚沫攒珠一般,所以釉不透明,全体多呈粉青色。同时釉中所含的铁盐较少,故很少有如龙泉窑、修内司窑那样的翠青、苍青的色度。至于氧化铁的含有量,约占釉料的百分之一左右。
哥窑釉的特征是釉层发生龟裂,普通都把这种现象叫作“开片”。开片有大小之分的说法,古瓷界术语中把片纹交错的叫作“鱼子纹”和“蟹爪纹”,把重叠若冰裂的纹片叫作“冰裂纹”或“百圾碎”。这种冰裂纹有大小深浅之分,因坯体氧化和污染程度不同而呈现黄褐、深黑之色,故有所谓“金丝铁线”的美称,也是鉴定哥窑的依据。雍正、乾隆两朝在景德镇所作的铁胎骨仿哥窑,似哥窑而呈粉青色,色度相差不多,釉调也有滋润之趣,较比哥窑毫无逊色,通常把它叫作“年窑”,因年希尧主管而得名。
修内司窑的青瓷与龙泉窑青瓷,二者在成分上及其他方面极为相似,很不容易区分。只是修内司窑大多近似结晶质釉,龙泉窑则不然。因此二者虽同为透明釉,而修内司窑的青瓷往往在釉面上有近似结晶的,即普通所谓的“梨皮纹”。此种浅灰色的细微细晶,被认为是在越州窑系青瓷的釉面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特点。
从釉色上来说,修内司窑多有苍青色的鲜明色调,而龙泉窑的釉色因为烧成上的变化很大,不能一概而论。尤其自南宋到元、明朝间,龙泉窑向国外大量输出,当时产量非常多,从而釉的种类也不在少数。其釉料一般是用当地附近出产的柑桔类的灰,特别是以枳壳灰为主。釉的成分大体如次:
青瓷釉在它熔融不完全时(即用显微镜观察尚有高岭土分子存在时),釉的色调便有一种温柔而且鲜明之感。如果烧得太过,使釉完全熔融,虽然光泽较好,却增加了黝暗的色调。例如明清以后所制的青瓷大多如此,可能是因为窑的构造有所改进,使烧成火度增高,而将釉完全熔融的缘故。下面是宋明两代青瓷的一般成分比较(见表7)。
现在将作成美丽的青瓷的条件摘要如下:
(一)青瓷的颜色是由釉中所含的氧化亚铁产生出来的。
(二)氧化亚铁的分量约占1~3%左右。
(三)釉色的浓度取决于氧化亚铁的分量和釉的厚度。
(四)烧窑法用还原焰,因为青瓷之能否作成,主要在于还原焰是否可以完全出现。
(五)釉色及其色调除烧窑法外,也取决于釉的成分。
(六)釉若为长石质,其所含酸的成分必多。
表7
化 学 成 分
宋代修内司窑青瓷
明代龙泉窑青瓷
硅 酸
67.48
64.98
氧 化 铝
14.92
14.33
氧 化 铁
1.08
1.39
氧化钙、氧化镁
9.95
11.64
氧化钾、氧化钠
5.72
6.42
氧 化 锰
0.32
~
磷 酸
0.23
~
氧 化 钛
0.0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