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的拓印技巧
发布时间 2012-10-10 浏览 51716 次
黑而细微处表现不出来,有其形而乏其神韵,审美效果差。

4、滥拓现象严重,拓片疏于管理。虽然不少地区都制定了法规条例明令禁止,但滥拓私拓现象仍屡禁不止,个别单位以增加收入为名不间断地对汉画像石进行捶拓,或者有的作为礼品出售及馈赠,再加之所用拓工方法简单,不懂如何保护文物,造成了珍贵的汉画像石受损。

二、如何提高拓印水平

笔者认为,拓印是一种要求极高、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是艺术再现的艺术,也是一门艺术创造的学问,不同的拓工如果艺术修养不同,所用方法不同,操作过程不同,所做出的拓片呈完全不同的,对文物的损伤也是不同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拓印水平。

1、选用合适的拓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选用拓包时,一定要实用、科学。拓包应因人而异,内装何物,以个人感觉易于发挥为好。如用沙子,须将粗沙和细沙同时筛出,经过冲洗后挑选大小均匀、颗粒圆滑的沙子,这种拓包用起来手感好,对拓印铭文及细微处的纹饰比较合适。选用橡皮泥做拓包,须将橡皮泥用棉布扎紧,以防橡皮泥水分散失,这种拓包适合做浮雕类的画面,但着墨时切忌过于用力回带,以免将宣纸带起。用秕谷或海绵作拓包,建议外裹一层薄的塑料纸,再用白棉布包裹,这种拓包可以作大一些,在做比较大的画面或阴线刻的画面时,要求在纸未完全变于之前着墨,因此必须要着墨多而且快。不论哪种拓包,都应及时清洗或更换,一旦有墨汁板结或棉布破损,必须重新制作,因此,在进行大量拓印时,应多做几个拓包以便备,用。如清洗,须将拓包晒干,以免影响着墨后的干湿度。

2、根据不同的画面选用不同的宣纸。浮雕类特别是高浮雕的画面必须选用纤维多、拉力大的皮宣,上纸时应以光滑面朝里。浅浮雕或阴线刻的画面以及榜题铭文可以选用着墨好、拉力及纤维要求不高的宣纸,以增加拓印效果。当然,不同宣纸有不同的特点,应在实践中摸索,因石而异。

3、重视过程,强调细节。—张拓片的完成,除了选用合适的宣纸,合适的工具外,还要求拓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应熟知春夏秋冬、阴雨天和晴干天、室内和室外等不同情况下对拓印的不同要求。再者,从准备工作到清洗石头、上纸、捶打再到上墨、揭纸一系列的过程中,都要求拓工全神贯注,不可浮躁,不可懈怠;要求拓工应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创作的灵感去创作—张拓片。再者,就是要把握好每个环节,例如上纸时宜以干上为好,并且尽量不要用胶,只要先用清水将石头喷湿,将平整的宣纸敷上,再用清水喷洒(可用喷水壶),然后用毛巾轻轻垂直按压,由上至下或由内向外,一方面使宣纸贴合在石头上,另一方面使里面的空气挤出,直到画面的轮廓显露出来,宣纸和石头基本吻合,没有虚起的气泡为止。然后,再用打刷轻轻捶打,捶打时须用细布包裹上棕毛,以免棕毛刺破宣纸,使墨汁污染到石面上,并且使做成的拓片粗糙、不光洁。另外,棕毛刺破宣纸后,墨汁中的胶附着在石头上,将宣纸和石头粘合在一起,造成最后难揭,拓片破损。因此,用打刷捶打是整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捶打不可用力但要全面,以将画面细微处显露出来为宜。在上墨时,不可等宣纸全干,因为这种上纸方法不用胶,必须赶在宣纸末脱离石头之前着墨,再者纸全千后,墨汁就不会走动,画面就没有一定的浸润感和灵气,要求以宣纸上亡八成干为好,上墨时应先轻上、少上,以试探纸张上墨后的效果,宣纸一般由上到下逐渐变干,应按照这一顺序上墨,使上墨时始终在同上湿度中操作,从而使墨汁均匀,画面浓淡一致。在用墨时,尽量不要用调墨板,应以小瓶墨汁随用随倒为好,拓工须用两个拓包,一大一小,墨汁倒在大拓包上,然后用小拓包进行研磨后使用。这样可避免墨汁板结,从而使墨汁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黏稠和干湿度,不会出现调墨板上时浓时淡、时湿肘干的状况。在对一幅拓片进行创作之前,还应熟悉画面内容,研究其雕刻风格,观察其细微处的特征,从而在拓印时做到一气呵成,讲究整体的虚实、浓淡搭配,突出层次惑。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后,上墨时就可以区别用力和着墨的多少,使整个画面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整个拓片完成后,应立即揭下,如果确实按照上述要求去做,不难发现,拓片很容易揭下,而且亳不破损,宣纸向里的一面还保持着微湿的状态,而且,石头表面无任何墨汁残留或宣纸粘连。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