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风俗:冬至拜师与祭孔
发布时间 2012-11-08 浏览 50530 次
至前一日,馆徒为师具馔,宴衎尽欢。次日,衣冠拜师,师亦命酒。”有的地方学生家长也与子弟一起参加拜师和宴会活动。“冬至节,民国前,学校师生拜先师孔子,名曰‘拜圣’。学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谢塾师,宴会一日。”(《威县志》)“教员与学生父兄会饮。”(《广宗县志》)冬至日又是对教师定聘约和解雇的日子。《静海县志》记载:“冬至日,塾师非次年有成约者即敬。”

  冬至节又称“豆腐节”。来历据山西《虞乡县志》记载是:“冬至即冬节,……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现实。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祭孔子拜圣时,有的县挂孔子像,像下边写一行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有的是设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据说这“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号是后世的皇帝策封的。笔者幼年入学时,还给木柱牌位磕过头哩。

  据《清河县志》记载,在冬至祭孔时还要“拜烧字纸”。爱惜字纸,不许乱用有字的纸擦东西,在民间、尤其在士子文人阶层非常看重,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表现,如乱用字纸揩抹脏东西就是对先师的亵渎不恭。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烧字纸时也要师生一齐跪拜。

  冬至“隆师”,隆又“尊崇”一义,“隆释”就是敬师、拜师。此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释”。为什么在冬至日要“隆释”呢?《藻强县志》解释说:“冬至士大夫拜礼于官释,弟子行拜与师长。盖去迎阳报本之意。”看来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进行“隆师”活动了,这种习俗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冬至节总是给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教师节”的好名声,获得了后人的赞美。(刘其印)来源:中国民俗网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