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木版画的收藏
发布时间 2012-11-10 浏览 52880 次
分类学中的“版画”是不尽相同的。

  

由于古代和现代民间的木版画属于“复制木刻”的性质,所以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这种印刷手段已不再被采用,由原来的泱泱大河变成了涓涓细流,仅仅被当作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为人们所看重,其范围显然是大大地缩小。特别是近现代的民间木版画,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使用和欣赏,但为数不多,较多是当作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研究。从这方面说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民间木版画主项是“年画”,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的主流。因此也就以年画为中心逐渐向外推展,将一些非年画的东西归入“年画”之中。这是不奇怪的。问题在于,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资料也越来越多了,面对着庞杂的木版画的现象,就不得不重新进行分类,以利于更深入的进行研究,使之有一个清楚系统的概念。

  

从中国传统的木版画分类来看,涉及到一个关于产地和销售方式的问题。由于它的形象性和易于传播的特点,有些是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并不纯是为了欣赏,因而覆盖面很宽,品类特别复杂。从制作规模与具体应用来看,小的可以小到像个图章,大的能够大到一米多高。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南宋时的杭州在春节之前就卖“等身门神”。这些大小不同的印刷品,有的是“三代宗亲”(祖先轴)和神像,属人供奉;有的是传说戏剧故事和美人童子画,供人欣赏;有的是结合岁时节日和红白事所做的应节之物与仪式用品;也有的用来装饰环境、包装商品等。可以说,在过去人们生活的方面,几乎都有相应的木版画存在。


 这里所讲的木版画,是指所有带图像性的印刷品。因此,它的制作者很广,既包括专业的艺人,也包括专业的农民,城镇居民其传播的方式也很多有的开设专门的画店并附设作坊;有的在纸店、杂货店理发售;有的为农民闲时所作,过节时拿到集市、庙会上出卖;还有的是寺院、道观;药铺、商店所散发的瑞符、贺帖、重阳旗、传单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与木版画之间,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关系。

 如果将以上情况综合起来,则重于应用、形式和艺术特进行归纳,可将中国传统的民间木版画分作十二大类五十多种。如:门神类、年画类、窗画类、灯画类、幡画类、神像类、纸马类、插图类、扎糊类、印记类、游艺类和其他类,凡自具特点而不属于以上十一类者,均归此类。如龙凰契(龙凤礼书、天地帖,都是订婚或结婚的证书),吉祥符(除邪免灾,求子得喜,镇宅平安,多为道士所发),版印扇面(做折扇用),版印绣稿(供刺绣使用的印稿)等。

  

以上十二大类五十多个品种,所列项目也可能有遗漏,还有待于以后补充和修改。然而,即使如此,仅就这个粗略的分类来看,已是洋洋大观,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及其普及的广度,都是任何艺术所无法相比的,“年画”一词更是无法概括。这里提出用“木版画”一词来涵盖整体的初衷。

这样一来,在木版画的概念中,原来所称的“年画”就变成被隶属的一个子目。这样分类,并没有使真正的年画受到损伤,相反的其面目更为清秀了,因为摆脱了那些非年画的干扰。

  

纵观中国木版画发展的全过程,虽然历经千年,样式很多,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其层次也有明显的高下之分。从这一关系上说,年画一开始就带有领先的地位,成为民间木版画的代表。南宋辽金时期在山西临汾刻印的《四美图》(即《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和《关公图》(即《义勇武安王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藏日本的一批苏州桃花坞之前的年画,大约清代前期的作品,其制作之精,被公认为是中国民间年画史上的顶峰之作,并且取得了雅俗共赏的妙趣。可以说,在各个时期的民间木版画中,还没有哪种形式能够与年画相比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民间木版画,首先便想到年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木版画的整体而言,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普遍开花,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形式,几乎遍及每个城市。只是那些较复杂的作品和规模较大的作坊设在大城市中,或是集中在某个地区。如晚清时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因为这是一些手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经济发达,成为周边很大一片地区的中心,便于木版画(特别是木版年画)的推销发展。由于生产的量大,销售的面广,常常来形成了自己的发行网络,可以说是“领地”,我称它为“文化圈”。

谈及中国民间的传统木版画,它不仅是一种有意味的艺术形式,而且蕴含着人民大众无比丰富的情趣理念和审美思想,因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