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楚时期的古陶
发布时间 2012-11-17 浏览 54210 次
就是湖北省宜昌地区相当发达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即大溪文化(据碳十四测定约为公元前3825~2405年)、屈家岭文化、(据碳十四测定约为公元前2550~2195年)(注二),以及一种发展阶段类似于龙山文化的“湖北龙山文化”,宜昌地区称为“季家湖文化类型”(注三)。

这三个文化层的内涵实际是个时间的观念(距今约4500~6000年)—新石器时代,它们实为一个一脉相承的文化系列,文物界因其时间早于春秋战国时的楚国。而从其分布的情况及器物的型制风采来考虑。这个文化系统应当就是楚国文化的祖先,本文把这文化系统的陶瓷称之为“先楚古陶”。

宜昌地区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季家湖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系统中的每一文化层,从器物的造型、工艺制作及装饰手法上,一方面继承和保持了前一文化层的很多因素,另一方面它们又各自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若干新的因素和特点。而这些又都是下阶段广泛发展的东西。

1. 各文化时期古陶的主要特征及工艺情况

① 大溪文化时期:

早期陶胎厚,陶胎泥质结构颗粒粗大。绝大多数为红陶并上了鲜红陶衣,且陶衣层厚,易剥落,器型比较简单,彩陶数量少。

中期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有所增加,彩陶较多,并出现薄胎彩陶。陶土经过陶洗后,细而纯净的用作饮食器等,为细泥陶。大型器物或炊具等渗以粗砂以提高制品的强度及改善其成型性能和烧成性能,称为夹砂陶。对炊具类器皿有的还渗以植物碎末或稻谷等,使制品通过烧成后,坯体具有一定气孔率,而提高其热稳定性,适应使用性能。

晚期仍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显著增加。出现薄胎小型黑陶和橙黄色的陶器,彩陶大量出现,且纹饰精美,其风采与仰韶文化相比迥然有别,而大放异彩。

制陶法:早期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制坯及手捏法,后期多为轮制法。器壁厚薄均匀,器体内外有制陶时留下的同心圆的痕迹。这种轮制法的普遍出现,大大提高的生产的效率,并由慢轮逐渐转为快轮制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质量也不断地提高。

装饰手法:有刻划法、戳印法、弦纹法、附加堆纹法、浅浮雕、镂孔法或画彩来进行装饰即彩绘法。彩绘有黑泥绘于红胎、白泥绘于黑胎、红泥绘于黑胎或三者兼绘。

烧成温度较低,一般为700~800℃,所以胎质结构疏松,强度较低。发展到中晚期时,火候逐渐提高,胎质微密度增加,出现薄胎器型。

典型器型有:碗、豆、钵、盘、杯、彩陶直筒瓶、器盖、鼎足、罐、缸、圆足镂孔器及陶珠、陶杯等。

② 屈家岭文化时期:除尚有泥质红陶外,多为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并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蛋壳彩陶。其中薄如蛋壳的彩陶器,陶胎仅1~2毫米厚。外饰以精美的彩绘纹样,其艺术之精湛,制作之精美,不难看出宜昌地区屈家岭时期的制陶工艺,在大溪时期基础上出现了新的飞跃,并且灰陶大量出现。

制陶法:一般器物均为轮制法。

装饰手法:因袭了大溪时期的部分装饰手法,如戳印法、弦纹法、镂孔法、附加堆纹法及彩绘法等。一般由两种纹饰组成各案刻划在器的颈部或腹部上。彩绘以黑红两色为主,常多为内彩;彩纹有网格纹、棋盘格纹和旋涡纹等;有些彩绘不用线条而用晕染的办法显出浓淡层次。

烧成火候较高,一般达1000℃以上,胎质结构致密,陶质坚硬。器物有蛋壳彩陶碗、杯、盘、高柄杯、豆、钵、盆、瓶、盖钮器物、把、釜、甄、鼎、罐、壶形器、缸、瓮、陶球及彩陶纺轮等。纺轮一般为泥质黄陶,有米黄色陶衣,素彩兼有。其纹饰有:八挂纹、同心放射纹、几何纹。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见附图)。

③ 季家湖文化时期:

目前在所发掘的古遗址及古窑址中,该文化层的陶瓷被破坏较多,故出土的陶瓷数量不及前二者丰富完整,尚且无系统的整理。但就其主要特征仍因袭于大溪时期和屈家岭时期的文化特征。此时期的陶器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陶工艺不断地提高,在高温时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如渗碳法、还原法已普遍使用,使陶坯中氧化铁还原陶质变为灰色。所以此时期以灰陶为主,但仍有红陶、黑陶等产品。一般器型以快轮法成型;装饰手法仍多采用拍印法,附加堆纹法;纹样装饰趋于简单,但图案细致规整,器型趋于规范化, 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火候高质地坚硬。典型器物有:竹节把豆、高柄杯、瓦纹罐等。

现列表概括说明如下:

大溪文化层

屈家岭文化层

季家湖文化层

特征

以红陶为主,少量黑陶、灰陶,出现大量彩陶。

以黑陶为主,仍有红陶、灰陶增加,出现蛋壳彩陶。

以灰陶为主,仍有黑陶、红陶。

成型


手制法 手制及慢轮


慢轮法 快轮

以快轮为主

烧成

火候低,胎质疏松

火候提高,质地较硬

火候高,质地坚硬

装饰手法


由简单粗糙 复杂

因袭部分手法

袭用部分手法,但纹饰趋于规范化。

2. 先楚古陶的器型及装饰特点

先楚古陶初期造型简单、粗糙、不规整。随着社会的发展采用轮制法后,器型趋于规范化。厚薄均匀,圈足器发达,平底器较少,把耳器少见;造型线条挺拔有力,并富于变化,圆中有棱,稳重大方。

器型表面打磨光滑,早期多为素面饰以红陶衣。中晚期纹饰由简单到复杂,纹饰的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可分为十类:①弦纹;②划纹;③压印纹(拍印纹);④附加堆纹;⑤镂孔;⑥戳印纹;⑦浅浮雕;⑧绳纹;⑨方格纹;⑩长纹。

一般多是由几种纹饰组成各案,施加在镂孔圈足器、瓶、缸、罐等器皿上。如斜方格几何纹、篦纹、戳印纹与弦组成各案;弦纹与方格纹组成各案;弦纹、篦纹、镂孔与编织式的“人”组成各案;镂孔、几何斜方格与弦纹组成各案;圆镂孔和连点纹组成各案。

彩绘多数是红底黑衣,朱绘黑陶,也有少数黑、白、红三色绘等。彩绘的纹饰母题有平行线纹、宽带纹、草叶纹、平行线夹“人”字纹、圆点勾叶纹、谷稻纹、弧形纹及波浪纹等。

这三个文化时期的陶器特征既是一脉相承的,即宜昌地区屈家岭文化延续了本地区大溪文化的传统,宜昌地区季家湖文化又延续了宜昌地区屈家岭文化的传统,但它们又代表了各时期的不同个性。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吸取了其它氏族部落的陶器特点或其它部落吸收了它的。如宜昌大溪中期的彩陶直筒瓶、折口圈足盘、彩陶钵、圈足豆等,及部分彩陶纹饰,如采饰的平行条纹、平行线夹“人”字纹、亓叶纹、弧纹等,与四川巫山大溪遗址同类器物很相似。而如圈足加两组对称的“梅花”镂孔盘、筒管圈足豆形器、颈部和顶部加有一大一小三组对称的长方形镂孔盖钮、小圆锥形鼎足、扁铲形加未透镂孔盖的鼎足、尖底深腹缸等等、及由弦纹篦纹镂孔与编织式的“人”字纹组成各案、镂孔斜方格几何纹与弦纹组成图案等。以上这些特点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又如敛口圈底钵、曲腹盆、尖底瓶口状盖钮及彩纹纹饰中的圆足勾叶纹、花瓣纹、三角纹等都具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特点。宜昌地区屈家岭时期的部分器物,如蛋壳彩陶碗、杯、镂孔圈足器、彩陶纺轮等与汉江地区屈家岭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而敞口仰腹碗、壶形器、鼎、罐等都接近京山屈家岭。季家湖文化时期的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所没有的,但竹节把豆、瓦纹罐及其陶器纹饰,如方格纹、附加堆纹与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特点基本相同。

另外,以先楚古陶与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的陶器相比较,不难看出人们对美的喜爱,色彩、纹饰、图案、器物造型的风格等诸方面的崇尚都受着各自的材料的特点、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原因而表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

以胎质色彩而论,先楚时期的陶器胎质多是红、黑、黄、灰等并多色饰红衣;仰韶文化陶器则多红、橙红色、灰色和黑色胎质,施红或白色陶衣;青莲岗文化陶器胎质红色,晚期有黑灰陶施红色或者白色陶衣。

以纹饰、图案的艺术特色来看,先楚时期的陶器喜用弧形纹、方格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绳纹、镂孔、人字形纹、戳印纹等等。其中戳印纹较流行,花样组合多变,一般都是由几种纹饰构成图案。其艺术特征为意蕴含蓄,纹饰图案格局合理,手法巧妙而见长。仰韶文化的陶器喜用象生纹、几何纹。象生纹有动物纹、植物纹,如鱼纹、鸟纹、蛙纹和人面纹等等。艺术上则以其图案、纹饰种类丰富,富于变化,线条园润流畅,典雅大方而取胜。青莲岗文化的陶器喜用指甲纹、划纹、弦纹、园点勾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细线组成的网格纹等等。艺术风格上以其端庄秀丽,简洁大方而别树一帜。

再以器物的形制特征来分析,先楚时期陶器器型主要特征为:器物最大腹径一般都居中或偏下,造型多用直线,所显示出的艺术特征是挺括、俊丽、浑厚扎实的独特风格。仰韶文化的陶器器型特征是一般最大腹径都偏上,造型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丰富的曲线,表现出其独有的厚重丰满、雄浑有力的器物造型的艺术个性。青莲岗文化的陶器器型乃以其秀丽端庄、灵巧华美、简洁概括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而区别于仰韶文化。

可见先楚古陶既有自己强烈的艺术特色,但又与其它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正是后来发展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历史背景。

从宜昌地区先楚时期古陶的情况,充分地说明了奔腾万里的长江它所经过的地方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哺育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如何对待继承优秀的民族精华已成为我们圣神的职责。

根据宜昌地区陶瓷行业的情况,有部分是继承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工艺,如至今生产的缸、罐类等,仍沿用拍印纹、附加堆纹、弦纹压印纹、线浮雕等,及陶胎施色泥、彩绘等装饰手法。在成型工艺上,轮制法以其用现代机器所不能取代的优越性,仍然保持着其一席之位。在原料的配制中,大型器型仍需渗入石英砂等脊性原料,以改善其成型性能及烧成性能;对于热稳定性要求高的制品,仍要通过工艺处理使其保持坯体的气孔率等。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工艺已失传。如很多精湛的装饰纹样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提高和应用;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继承发扬的,如蛋壳彩陶的精湛工艺制作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