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装饰纹样方面进行鉴定。耀州窑瓷器的装饰纹样图案多种多样。就目前笔者所见,唐代纹样有上百种,五代纹样有数十种,宋代纹样有二百多种,金元明纹样亦有上百种。其纹样和图案的多样化,也是同时期瓷窑中所少有或仅见。这些纹样的题材和内容广泛,布局和结构丰富多变,在该窑800多年的烧造发展中呈现出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面貌,亦有着可以寻求和区别的时代特征。这些纹样构图的特征,也是我们进行时代鉴定的重要依据。以最为常见的莲瓣纹为例,唐代的莲瓣肥硕丰满、瓣头胖圆;五代的莲瓣瓣体略长,瓣头较圆;宋代的莲瓣瓣体修长,瓣头削瘦弧尖;南宋和金代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成近似直线相交的尖角;元代的莲瓣又转瘦为宽广,瓣头往往加有花饰等等。不仅各历史时代的纹样图案各不相同,同一历史时代的不同阶段亦有区别。仍以莲花瓣为例,北宋早期的莲瓣长体较圆,瓣头为圆中微尖,具有接近五代的特征。北宋中期的莲瓣修长秀丽,瓣头削圆为弧尖,是北宋鼎盛期的典型图形。北宋晚期的莲瓣修长削瘦,瓣头尖削中略有弧度,具有接近南宋的特征。南宋的莲瓣更加削瘦,瓣头往往削瘦到尖角失去弧度,成为或几乎成为直线相交的尖角。这种同一内容和布局形式的装饰纹样,在不同时代甚或同一时代中尚且有这样多的变化。那些题材和内容不同、图案结构和布局形式相异的数百种装饰纹样,其间的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后仿耀瓷的制作者,限于种种条件尚不能掌握这些知识,所制作的仿品装饰纹样往往在图形和布局上与所仿器物造型的时代不相符合,成为鉴定者发现其破绽的一种依据。类似的情况,笔者曾见到过几次。如80年代陈炉厂某师傅精仿出一件青瓷刻花盘,因该盘的釉色、造型、刻花工艺、纹样都较为逼真,几乎被专业人员错认为真品。笔者看后发现该盘采用的是北宋中期的釉色和刻花手法,但纹样图案和布局却是晚宋时期的,而器物造型又仿照了金代前期。从一件器物所出现的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各种特征的混杂着眼,指出此盘是一件生产数量极少的仿品。在场者对此将信将疑,后专门去做了实际调查,证明确是仿品。类似的事例不少。此种现象,因能使人感到眼熟又不熟,最容易被忽视而错认,鉴定时要特别留意。
对后仿耀瓷特点的这些介绍,是笔者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鉴定时参考。由于仿造时间长已积累出经验,仿古高手比比出现,随着考古和馆藏实物资料的系统发表,后仿耀瓷的发展亦将进而发展,高仿品的面貌也将多种多样,因此,仅得知后仿品的上述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鉴定能力是从熟知真品中获得的,只要我们下苦功夫勤学、勤看、勤比较,掌握了真品方方面面的特征,再好的高仿品也会被分辨出来。常言说得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件好的仿品,与真品的差别往往就在毫厘之间,我们有了可以辨别一丝一毫一厘的本领,还愁鉴定不出真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