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中铁证是否真的如山
发布时间 2013-03-14 浏览 49762 次
谢老1949年的精品,这从画风上经过分析可知。问题是画面上的题款,其书体绝非1949年之风格,乃为1980年代所补题,但又未说明。倘若目前或者百年后,有研究者看出书风和画风非同一时期的“铁证”,该怎么办?画上所钤两方印则是谢老早期常用之印。从表面上看,这都有一些矛盾。实际上,谢老当时创作这幅画后,一直未题款,而在1980年代补款时又未注明。如果从这些“铁证”来推翻这张画的话,岂不冤枉。

  早年作品,晚年补款,无署年。这个情况同上述的有类似之处,只是在补款时既未署当时创作年月,也未说明补题时间,所以署款书体和画风在时间上还是对不上号。如其《栀子花》,约作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之交,然其穷款“稚柳”为1980年代所书,这明显是一个矛盾。但款和画都是真的。

  署年有误。所谓署年有误就是将天干地支写错,并且这种情况还不少。如其1973年《消暑图》,署款“己丑夏日壮暮堂上消暑。稚柳。”从署款看,这幅画是1949年创作的。然其画风,分明是1970年代开始的落墨法。这又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铁证。看了该画上方陈佩秋先生长题后,才知该画是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上海有关方面下达给谢老的政治任务,这张画是为尼克松下榻宾馆装饰用的,由此可知该画的创作年代是1973年,而其署款“己丑”乃为“癸丑”之误。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可知,书画鉴定中的铁证,有时确实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违背真实,误导正常的鉴赏活动。中国书画历史悠久,这样情况绝非孤案。由此可见,以我们的有限知识和经验,是不能盲目地拿“铁证”做学术研究的武器的。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