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器的流变
发布时间 2013-03-22 浏览 51197 次
篾作經,細 篾縛緊,呈長方形,收藏茶器於內,類似今日的茶 櫃、茶籠\。
(七) 洗滌和清潔的器具
1. 滌方:為洗滌茶器後之污水貯放器,用楸木板合成,形若 水方,可容水八升。
2. 滓方:收集茶渣的容器,製法如滌方,容五升。
3. 巾:用粗綢製成的茶巾,長二尺,計兩塊以交替擦拭各種 茶具。
四、宋代的茶器
宋代是「瓷的時代」,一般簡稱宋瓷。宋代飲茶的茶器更加講究,不僅注重功用、外觀、造型,它的質地也由或陶或瓷,發展為或金或銀或玉,日趨奢靡。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碗為免於燙手,而創造高圈足的茶托。從宋開始,飲茶多用一盞一托式的茶盞,它敞口、小底、厚壁,呈翻轉過來斗笠形,實為一只小茶杯,再墊一個茶托,自成一套。宋代的茶盞,以「鬥茶」時用的「建盞」最有特色。建盞黑釉與雪白的湯花正好配合得黑白分明,所以宋人「鬥茶」必用建盞。
蔡襄《茶錄》記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 甘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耐冷,最為適用,出他處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文中所提及的「兔毫斑」,是建盞在燒造時,通過窯變,變化出美麗的異形花紋,形似細密的兔毛。還有一種花紋,形似鷓鴣頸上的雲狀斑點,稱為「鷓鴣斑」,也極為珍貴。建盞不僅風行於中國,並由來華的日本昭明禪師,從浙江天目山的徑山寺帶回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名貴茶具─天目碗。 宋代「鬥茶」以建窯黑釉為主,還有通體淡青的釉色及其他釉色的茶具。民間則用銅製的茶盞「湯幣」飲茶,皇宮內部多用鍍金的「大度金幣」,盛的非茶,而是擺成龍鳳狀的「五色韻果」,叫做「繡茶」,獨出心裁! 五、明、清代的茶器 大約到了明代,出現了茶壺,從此茶盞和茶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在明初,飲用是與當今類似的炒青綠茶的芽茶,茶湯湯色由「白」變成「黃白」,因此時尚「白色」茶盞、藍者次、黑者品味最低。但到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瓷茶壺和紫茶壺的崛起,人們轉向追求茶壺的雅趣,壺乃成為茶具的主體。 明、清茶具最為稱道的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壶壺。 中國用紫砂壶作茶具,始見宋代梅堯臣的《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填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宜興茶壺創始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個傳說:有一個雲遊和尚,以四海為家,路過常州宜興時,每日在街頭巷尾叫喊:「賣富貴!」富貴豈可買賣?所以人們都對瘋癲窮和尚嗤之以鼻。一日,和尚拉著一位老翁說道:「貴不要你買,買富如何?」便指引老翁到山中產陶土的地方,之後,又雲遊四海。老翁掘去一層表土,下面即是「爛如披錦\」的陶土,以後附近的人就用這種陶土燒製茶具,由於勝似瓷具,製陶者因此變得富裕了。 宜興紫砂壶茶具的製作,相傳始於明代正德年間,當時宜興東南有座金沙寺,寺中有位被稱為金沙僧的和尚,他平日嗜茶,為此他選擇當地的紫砂壶黑泥,用手捏成圓坏,燒製成中國最早的紫砂壶壺。後來,有個叫龔(供)春的家僮隨主人侍讀於金沙寺,習得製壺技法,他仿照老銀杏樹瞿,製成樹瞿壺,後人稱為「供春壺」,被視為珍品。明代萬曆年出現董翰、趙梁、袁錫、時朋「四家」,他們之後,以時朋兒子時大彬的技藝最高。當時所製的壺,或像花果樹木,綴以蟲草;或像鳥獸蟲魚;或像商周鼎彝;或像秀女壽翁;或為幾何圖型;或書畫詩文……,今已罕見了。
大鑑賞家文震亨在《長物志》有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清人記載,做工精細的紫砂壶壺,壺蓋蓋上後,手提壺上的蒂,「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然而,宜興茶壺如此受人青睞的原因何在呢?「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能做到「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壺小則味不渙散,香不躲擱」等有關,再加之宜興地靈人傑,工匠倍出,因而使宜興紫砂壶壺得以精益求精,獨樹一幟。
江西景德鎮的白瓷茶具,在唐代就聞名遐邇,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人稱「假白玉」。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下令在景德鎮設立專門工廠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