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入冬气温在20℃以上,则可能发生7代。茶尺蠖幼虫孵出后,在茶蓬面上形成明显的发生中心,幼虫吐丝下垂随风扩散为害,1-2龄幼虫多在叶面上危害,4龄或5龄进入暴食期。2.2危害特点凡是茶树长势好、茶园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性能好的,一般虫口量多,密度大,受害也较重;避风向阳的茶园发生较早,受害也较重;平坦、坡地茶园比山地茶园发生重;丘陵茶园比高山茶园发生重。3、暴发原因3.1气候因素由于2006年暖冬天气,茶尺蠖越冬虫量较大、成熟度较高、越冬存活率较高。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充足的种群数量。3.2食料因素由于新辟茶园的增多,茶园施肥、管理的改善和采摘制度的改变等新情况的出现,夏秋茶留养过多;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料。3.3防治不及时由于历年来发生不整齐、规模小,不构成灾害,从而未引起生产上的重视。同时由于对茶尺蠖发生特点和防治适期缺乏了解,当茶尺蠖进入了高龄暴食期,才引起重视,防治时已经进入了高龄暴食期,造成损失隆重,控制难度增大。4、无公害防治4.1加强预测预报针对茶尺蠖的发生特点,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及时掌握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好害虫信息的传递工作,准确发布害虫趋势预报,为虫灾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便于茶农根据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4.2及时采摘和深耕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嫩叶,及时采摘鲜叶可带走部分幼虫,减少危害。结合秋、冬季深挖施肥,可将茶尺蠖在茶树根际表土内的蛹深埋土中,使之不能出土羽化,降低危害。4.3诱杀茶尺蠖成虫有趋光性,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发蛾期进行诱杀成虫,以减少产卵量。还可运用迷向法干扰交配,即在茶园释放大量性外激素,破坏雌雄成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尾,从而降低幼虫发生率。4.4人工捕杀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在傍晚或天明前打落承接,予以消灭。4.5喷施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的感病率,全年以第1、5、6代致病率最高,每亩用量150亿-700亿个多角体,施药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4.6保护利用天敌茶尺蠖的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蜘蛛、草蛉和蚂蚁。茶园应尽量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用量,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4.7药剂防治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作用重要。农药防治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操作,成龄投产茶园的防治指标为每亩幼虫量4500头或海米长茶行为10头时,该茶园就需进行喷药防治。施药适期掌握在3龄前幼虫期。全面施药的重点代是第4代,其次是第3、5代,第1、2代提倡挑治。施药方式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每亩用药20-25mL,安全间隔期5天;2.5%溴氰菊酯,每亩用药20-25mL,安全间隔期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