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传说,很久以前,黄山上有对白猴夫妻,生养了一只小猴,一家其乐融融。一天,小猴贪玩走失,公猴急忙出外寻找,留着母猴看家。老猴一路攀山过涧,好不容易来到猴坑地界。由于长途劳顿,加上急火攻心,它患了重病,奄奄一息。山民发现了病卧山冈的老猴,连忙采来草药救治。老猴转危为安,为了报答山民救命之恩,便在猴坑栖居下来帮助干活。他攀上悬崖峭壁,采来一种清香肥嫩的茶叶,深得大家喜爱。老猴终老于此,人们就把它生活过的地方称为猴坑,把它采摘过的茶叶命名为猴魁。而那只呆等在黄山北海峰顶的母猴,天长日久化作石猴,成为了当今的黄山一景:猴子望太平。
美丽的传说,总会有鲜活的现实作为源头。时至今日,猴坑依然山高路险,古时候这儿想必就是猴群的领地。北宋末年,官府腐败,民怨沸腾。出身于歙县的方腊揭竿而起,后被官兵残酷镇压。作为方腊族人的方秋涯为躲避官府追杀,领着家人躲进猴坑,种黍植茶,代代繁衍。从那时起,猴坑一带多出好茶的记载,开始见诸史籍。
时至今日,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是以猴坑为中心的周围12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区内有437户人家,1400余人口。然而论茶的品质与价格,猴坑的仍属最高。今年受大环境影响,高端茶价格回落,只有猴坑出品的干茶,价格基本没有往下掉。
爬上一面陡峭的山坡,我们来到一棵“茶树王”前,它的枝条上系着不少红丝带,是村民举行新春开摘仪式时留下的信物。这棵“茶树王”与周围茶树的最大特点,就是芽叶肥壮。同是采摘“两叶包一芽”,别处鲜叶不过像是茉莉,就一小朵,而“茶树王”的芽叶,则是肥肥硕硕的一长根,用手估一估,足有八九厘米长。这简直不能称作“叶”,而应叫作“棵”。而采这样的“茶棵”,按理说一会儿采个十斤八斤的没问题,其实不然,因为猴魁采摘极为考究,有所谓“四拣八不要”:拣高山,拣阴山,拣生长旺盛的柿大茶茶棵,拣挺直茁壮的嫩梢;对夹叶、过大过小、瘦弱、叶片全开、生长不健全、色淡紫色、节间过长、有病虫害的芽叶,均不能要。另外加上一条:清晨朦雾中上山采茶,雾退即收工,一般只采到上午10时。因此一个采茶工一上午也就只能采个四五斤鲜叶。
猴坑位于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上,坑峪幽深,山水相映。茶园多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位于山的阴面,四周植被覆盖率超过90%,平时雾大雨多。土壤是变质页岩风化后形成的乌沙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这些不可复制的环境与条件,造就了它的独特品味。据说多年前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总统酷爱猴魁,曾经派人前来购买茶籽,聘请茶工,欲试验移植,费了很大功夫,却最终未获成功。
身兼猴坑村党支部书记、猴坑村村委会主任和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方继凡,领着我们在公司的一间茶室坐定,给我们每人冲泡了一杯猴魁新茶。苍绿色的干茶,遇水便很快变得嫩亮,在玻璃杯中竖直起来,杯子里于是只见茶不见水了。吮过兰花异香,再呷一口茶,顿觉香高鲜爽。紧接着,一股甘甜浓香的滋味,充溢舌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猴韵”了。“太平猴魁可是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极品猴魁就是七泡八泡还有滋味呢。你们一定要多喝几道!”方继凡的劝茶,明显表示出一种“自命不凡”。我们由衷地回报以畅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