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细谈书画鉴别(三)
下一主题:细谈书画鉴别(四)
也许有人会问“胎骨本色的深香灰色,怎么会稳现出这种“羊肝色”呢?原来,坯体表面的金属矿物质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与窑炉内的空气接触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种铁红色的氧化面与深灰的胎色相衬,透过天青色的釉层,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浅赭色调的“羊肝色”了。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较旧器份量沉重,器体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个流圆的唇口,由于新仿品的胎体和釉层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组弦纹也显得模模糊糊,粗软无力,显现出一种肉粉的色调。
三、纹片。真品的纹片是“蟹爪纹”。美妙异常,在开裂程度较深的碎纹中,交错掺杂着许多无色透明的短线纹,较深的纹片是浅赭色的,较浅的短线是无色的,两者交织叠错,迎光观察时发现所有的纹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纹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上,的确是巧夺天工的一手绝活。新仿品纹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浅,基本上是无色透明的,毫无规律可循。
四、支钉。宋代官用高档瓷器入窑前,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支钉一般为单数,有三个、五个、七个的,六个支钉的器物只有椭圆水仙盆一种。真品是七个支钉,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槽坑。迄今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有任何一件仿品能够再现出宋汝窑瓷器清幽美妙,超尘脱俗的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