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曲栏围绕的花苑内,一仕女正吹箫自娱,其前有双钩水仙点缀,其后有湖石劲竹相伴,画风工整细密,笔墨清雅,全无早期横涂竖抹三二笔的写意画风。表明这时她已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充裕的时间,画画已不是为了会友、竞争,而是消磨时光,自娱自乐。
闺阁、名妓画家的作品历代都存在被仿作的现象。
闺阁画中,那些来自较高社会地位或绘画世家女子的赝品最多。因她们的作品除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外,还有极大社会反响效益,利用此是有利可图的。如文俶,她的作品在她生前就有大量的赝品出现,为此她和丈夫赵灵均曾作过积极的防伪努力。清钱谦益《初学集赵灵均墓志铭》记赵灵均待“其妻施丹调粉、写生落墨,画成,手为题署,以别真赝。”明姜绍书《无声诗史》亦言文俶的画“吴中伪笔,传摹最多,远方之人采声而已。其扇头绘事,必图两面,盖恐为人浪书,故不惮皴染焉。”
除文俶外,名画家仇英女仇珠、外士葛征奇妻李因、被诰封为太淑人的陈书及名画家恽寿平曾孙女恽冰等都有众多赝品流传。
妓家画中,那些画名大,或令文人神往的名妓画家赝品最多。这主要是由人们对妓家画的特别兴趣及文人们以拥有妓家画而自榜风流的心态所致。
妓家中以马守真的赝品作居于榜首。“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明姜绍书《无声诗史》)甚至清皇宫中都收有她的作品,但其中亦不乏赝品的混人。
《石渠宝笈初编》记马守真《画兰卷》:“素笺本,墨画,款题云: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丙寅(1566年)春三月偶写湘兰马守贞。”该赝品中最明显的漏洞是,将马守真的“真”误为“贞”。明代是贞洁观、贞操观浓厚的时代,马守真作为妓家,断不会把自己的“真”与“贞”相混淆地使用。又,马守真是位佛、道佛信徒,刻有朱文印“守真玄玄子”,她追求道家的“真”,故其名“守真”比“守贞”要更合其意。
清宫旧藏中还有另一件典型的马守真赝品《花蝶扇》,且不论马守真从未落过幅上所题款“金陵女史马守真制”,单评画面本身,无论表现题材上、技法上,还是审美意趣上全然与马守真的本体画风不相符。许多作伪者就是这样,捕风捉影地造假画,以达到其趋功近利的目的。
在封建礼教制度下,闺阁、名妓画家的艺术才华虽遭到多方的禁锢,而终未超越中国文人画的界域,形成自己的本色文化,但她们仍是中国画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的艺术价值正在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并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