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通雕、满屏雕和多层次雕刻相结合为特色。木雕分为建筑装饰和家具雕刻两类。建筑装饰多采用樟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家具雕刻以红木家具和樟木箱最为有名。据史载,明代广州的硬木家具已形成造型简练、厚重质朴、做工精巧、典雅大方的艺术风格。明代开始,各地商家均在广州的玉带濠(今濠畔街)建会馆、开钱庄,本地商家更多在此开店铺,使濠畔街成为当时广州最旺的家具作坊集中地。由六七名工人组成的作坊成为当时行业和工匠们的普遍形态。在这种作坊的行业形态一直维持到1950年代末。直至1958年公私合营,私人营业被禁止,独立的木雕工人转投两个广州木雕大厂:华南木雕厂和广州木雕厂。自此,以集中形式生产成为后来木雕生产的形态之一。木雕艺人:与木结缘见证行业沉浮木雕工艺师唐锦全的门店隐藏在广州市荔湾区芳村
茶叶市场中,铺面不大,却收藏着众多木雕精品工艺作品。上世纪80年代初,他自17岁入行华南木雕厂从事木雕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而今,华南木雕厂已不复存在,唐锦全却将木雕事业传承了大半辈子,从艺、进修、钻研、办厂再到如今的办木雕展览室,这些与木雕有关的事情让他一刻也没闲过。忆起当初入行学艺的缘由,唐锦全说,年逾八旬的父亲曾经也是华南木雕厂的技师,主要做木工、油漆等方面工作,小时候在家耳濡目染,也便喜欢上了在木头上创造美的工作,“一半是喜欢,一半是谋生。那时候木雕家具、工艺品大量出口,销路很好,基本走的是国家包销的路子,计划经济下,很多家具还未油漆便被卖家给钱预订,供不应求。”据唐锦全介绍,当时,广州木雕厂和华南木雕厂是广州地区两个较大的木雕艺人集中的地方,主营红木家具等,产品销往香港、欧美地区。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出口由国家包销。在木雕发展的鼎盛时期,仅华南木雕厂内就有700多手工艺人。后因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体制改革后,国营改私营,不少木雕艺人纷纷转行,人才流失严重致木雕渐式微。而常年钻研木雕技术的唐锦全则看出了木雕发展的机遇,毅然从木雕厂辞职“自立门户”,在南海,他办起小厂,不仅希望将木雕技艺传承,更想打开木雕市场,“木雕是一门艺术,但又不是脱离生活的,木雕技艺可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中,木雕家具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装饰功能,而木雕艺术品可做摆件可来收藏,给人美的享受。”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木雕行情一路看涨,以濒危树种黄花梨所做的木雕,价格涨至百万元。作者 郭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