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茶商都是把毛茶精选后再销售,最近几年,却有不少茶商把毛茶直接投入试场销售。在毛茶里,梗对茶叶的影响很细小,为什么采制时却要带梗呢?这主要是梗在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在“走水”物质运送作用下,梗麦中的丰富的内含物向叶组织中分布,使叶面儿茶素、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对改善叶面内含物组成,降低铁观音的涩味感,以及增进香气和滋味都有一定的意义。,至于为什么要去梗销售,毛茶在去梗后,茶形会显得匀整,加上剔除老叶、碎叶、茶粉,茶叶的外形和品质都可以提高不少。精选茶提高品质的同时,其成本也会上升,一般来说,毛茶通过精选后,一斤大约只能剩下0.75斤.比如300元/斤的毛茶,精选后成本则要400元/斤了.不知道这是不是毛茶直接流通的一个原因呢.毛茶的由于带梗,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梗蒂组织结构角质化程度高,在“走水”过程中不容易失水,所以一般来说梗及梗蒂的含水量偏高。一个合格的茶,他的含水量控制在5%以下,但茶梗的含水量则普遍达7、8%,含水量过高,茶叶容易变质。
说了这么多,还没给大家说说茶形的原由.茶叶成形差异,主要是在揉捻及布包揉的工序上造成的。揉捻主要有两目的:一是将杀过青的青叶搓揉成条索,二是通过揉捻,揉挤出茶汁,使之凝于叶表,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接触和一定程度的转化,便于冲泡饮用。包揉是形成铁观音卷曲、紧结外形的一道独特工序,他利用茶条在干燥过程中柔软性佳、可塑性大的特点,经裹袋成球,通过滚、压、揉、转等不同方向的力作用,使茶条紧卷成螺旋形。
传统的铁观音,一般包揉的次数为11次左右,现在的茶为了追求轻发酵的风格,普遍的布揉次数只有到7、8次,所以普遍的茶外形都比较松散,那怕是高级的铁观音,茶形也是如此.尽管茶叶评审标准中,外形依然占去一定分数,但我所看过几泡得奖观音,外形都不让人满意,难怪说,现在评茶,把看干茶外形这一项的次序改在看完叶底后再看干茶外形。
现在茶叶的流行趋势是轻发酵,大多数茶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普遍的茶都做青不足,茶叶的外形已经远不如以前一般:外形卷曲、紧结、重实、优美如蚵干状,身骨沉重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