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或面临贸易壁垒由于贸易全球化程度加深,商品生产链被分解于众多国家和地区,欧盟委员会于今年2月推出了原产地标签新规定的提案,要求生产商对其在全球范围生产的商品标明生产地,以加强对消费品质量的监督。 根据新规定,在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完成商品大部分生产的,必须将该国标明为原产地国家。例如iPhone目前的标签为“苹果于加利福尼亚设计,中国组装”(de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embled in China),根据新规定则须标明“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据了解,新规定得到了欧委会消费者事务委员博格(Tonio Borg)和工业政策委员塔贾尼(Antonio Tajani)的支持。博格提交法案文本时指出,生产国家应该是产品最重要部分的生产国。 但这一措施在欧盟成员国中存在不同意见,德、英等支持自由贸易的北部国家认为原产地要求对进口构成税收壁垒,不利于贸易流动。 一家德国体育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都在中国等地生产服装、运动鞋等,虽然产品质量优良,但新规定有可能减少其品牌优势。 同时,这一政策对中国加工企业的出口也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商品产地由欧盟国家改为中国,欧盟将对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并且有理由发起反倾销调查。近年来欧盟加强了对中国廉价商品的贸易壁垒,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链接:瑞士钟表里的“中国制造”100年前一块表盘上标注着“SWISS MADE”的名表也许出自瑞士一个恬静的小山村。但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之下,它的机心可能来自于瑞士,表针有可能来自中国深圳某个厂家,表壳则有可能是在香港某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制造完成。 今年3月,瑞士众议院开始讨论抬高“瑞士制造”的打标标准,提高瑞士产零部件在手表中的成分比例。目前,关于“瑞士制造”的商业法案是,只要50%的成分为瑞士生产即可打上“瑞士制造”的标签。 因此,如今打上“瑞士制造”标签的手表已经不完全是在瑞士生产。近十年内,机心等核心部件仍保留在瑞士生产,其他很多部件,比如表针、表盘、表面、表带等,主要由中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