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民是南宋御書院棋待詔,書因宋徽宗“忘憂清樂在枰棋”詩句得名。收有北宋仁宗趙禎皇祐中翰林學士張擬撰《棋經》十三篇,宋徽宗趙佶禦制詩一首,南宋初年劉仲甫撰的《棋訣》四篇,張靖撰《論棋訣要雜說》一篇,以及《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晉武帝詔王武子弈棋局面》、《明皇詔鄭觀音弈棋局圖》、《諸國手野戰轉換十格圖》和開局棋勢諸圖譜。李逸民把有關圍棋的前人撰述以及歷代流傳下來的著名棋局、弈譜收集起來,加以編次,形成了一部較系統的著作。
宋本《忘憂清樂集》一卷,實際不分卷,卷內分上、中、下。書用皮紙印造,刊刻刀法嫺熟,墨色青純,行格疏朗,古樸大方,為宋代浙江杭州地區刻書風貌。
此書在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就有著錄。清朝初年,此書藏錢曾手中,錢在《讀書敏求記》中也有記述,錢的記述引起了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的興趣,他在得到宋刻《梅花喜神譜》後,想進一步得到宋刻《忘憂清樂集》。在跋文中自稱“居平結想古籍,往往得隴望蜀”。清嘉慶七年黃丕烈終於在華陽橋顧氏試飲堂得到此書,試飲堂為顧珊齋名。顧珊,號聽玉,其祖父顧若霖,字雨時,喜藏異書,親自校勘。黃丕烈從其家得書甚多。黃得此書後,先請人重修,裝成黃丕烈式的蝴蝶裝。在黃丕烈親筆長跋中敘述得書始末和版本源流。
此書的重要價值還在於,圍棋史研究者過去普遍認為南北朝以前,中國圍棋的棋藝水準只有十七道。但宋本《忘憂清樂集》中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卻是十九道。這個重要的記載給圍棋史研究者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此書從黃丕烈處散出後,為汪士鐘所得,成為藝蕓精舍插架之物,以後又由汪氏,歸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收藏,此書鈐有士禮居、蕘翁、士鐘、閬源父、汪印振勳、鐵琴銅劍樓、紹基秘籍、恬裕齋鏡之氏珍藏、瞿印秉衝、良士眼福等印,可見其遞藏淵源。鐵琴銅劍樓書散時,丁福保先生曾出資購買6種珍貴古籍,並以他的名義捐給北京圖書館,此即為其中之一。當時陳毅元帥曾委託北京圖書館把此書複製一部,由裝訂室的師傅做成宋版蝴蝶裝的樣子,送給日本友人。這部書及其入藏國家圖書館前前後後,在當時都非常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