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与陶瓷纹饰的渊源
发布时间 2013-11-10 浏览 50778 次
代四川和江南一带极为盛行;宋代民用髹漆工艺普遍发展,出现专门制造漆器的“行”。这件钵形香炉工艺特点表明是“犀皮行”的作品。宋代犀皮漆器,属一般的普及品,其装饰方法,成本低廉,制作简便。据史载,宋代漆器,“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即陶胎),亦无不精妙。近因……盖利其金,殊不知金胎少,而灰胎多……毁剥略尽”。此罐纹样系龟背纹,属于犀皮斑纹类(包括龟背纹、虎皮纹、菠萝纹、桦木斑纹等),其方法是“填漆磨显”即先髹色漆,使之出现理想之裂纹,然后,再磨金或银即用金粉或银粉装饰。于是,将此件珍稀物品暂定为:“宋代蓝绿色髹漆磨金龟背纹陶胎钵形香炉”。由于没有见过相关实物资料,现将此物及其观点公诸于世,在更大范围里请教于同行之人,以免误识。

前不久,在一古玩市场上,一个商贩拿出一个十二生肖的鼠头人形俑(图六、图七),请教笔者为何物,“张老师,你看是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景泰蓝的前身’。”笔者笑着摇头予以否定,说:“此胎是髹漆雕填工艺的作品,是先高温烧制好素瓷胎,涂上绿沉漆,再雕刻阴文纹样后,将铜丝和细银条镶嵌于纹路之中而成,鼠首人身,形象生动,造型挺拔,工艺技术水平要求高,制作过程复杂,是一件难得的极有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珍贵宋代工艺品。”贩子一听笔者说完,就感慨地说:“此物原是一对,另一只卖给了送仙桥的一个古玩商店,只卖了400块钱。”笔者本来有意以800左右将此物买下,怎奈当时有一成都的雅昌艺术网网友在场,也听了笔者对这件鼠俑的评价,便捷足先登,抢先用2000块钱买了去。不仅如此,随后他还去送仙桥将另一件鼠俑买了。此事过后,笔者还暗自后悔,干吗要向别人“竹筒倒豆子”而使自己白白损失一件上好的艺术品!

在笔者长期的收藏、研究中,仅亲眼所目睹的上述几件用生漆来美化和装饰陶器和瓷器的器物,就足以说明张浦生先生和周世荣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外,在邛窑瓷器的彩绘纹饰上,笔者还发现了与汉代纹饰一脉相传的物证:一件邛窑青瓷六系大酒罐(图八、图九)上的褐色彩绘纹饰竟然是汉代四川名扬海外的青铜摇钱树,其画面宏大,彩绘丰满,大手笔、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实属罕见。笔者以为,上述几件四川古代陶瓷器物都是研究四川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的难得实物资料,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收藏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古代陶瓷与古代漆器、丝绸、铜器等艺术品都是艺术的载体和结晶,彼此都是相通的。喜爱古代陶瓷收藏的朋友,应多花一些时间,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学习一些古代漆器、丝绸、铜器、石雕、玉雕、壁画、木雕、字画等艺术品和绘画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于收藏古代陶瓷精品也是大有好处的。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