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宁县翁堵乡的立木大山上,自然地分布着许多古茶树,这些古茶树有的已年逾数百。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地大部分古茶树在祖先时代就已经种下。那时候,先民们大面积地开荒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为了不浪费土地,就在山地上种上了茶。后来,茶树在时光的推移之中慢慢长大,伴随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被代替,先民们也就不再上山种茶,随着历史的沉淀,原本先民种植的茶树慢慢长成与自然环境交融的野生古树茶。
要想制出好茶,没有当地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是不行的。在昌宁,只要是有古茶树生长的地方,都是海拔很高或是气候湿润的地方。当地的一位茶农说,在昌宁气候长年湿润并且多雨,在他的印象里,祖祖辈辈都在种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孕育了昌宁的古茶树,还养育了昌宁一代又一代的茶农。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颇有心得地说,他栽茶栽了一辈子,但是栽茶也要选好地,如果是一般的沙土地栽下去的茶怎么也长不大,发出来的茶叶又黄又小,味还苦;而栽在胶泥土园子地里,不超过3年就可以采摘,叶片不仅大还绿。在老人的茶经里,他从来都不栽小叶茶,因为小叶茶不仅仅在采摘的时候很难采,还称不起斤头,而且喝起来味道也不如大叶茶好。老人说:“选好品种是个关键,慢慢的一些不好的品种就被淘汰了。”
与国内名茶媲美,昌宁成千年茶乡
历史上,昌宁茶叶并非籍籍无名。1974年,昌宁就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到1986年,昌宁更是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西湖龙井原产地浙江富阳、毛峰原产地安徽岳西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
随着昌宁成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昌宁茶特别是古树茶也越来越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温泉乡联席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落,先后迎接过许多专家学者的鉴定,1994年7月,就在湖南农业大学陈兴琰教授主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中有记载;l997年,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到实地考证了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群落,鉴定较大的6株古茶树属大理茶亚系栽培型古茶树,树龄在1000年以上;2006年,由中国工程院著名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领衔,组成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担任组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教授蔡新担任副组长的专家组,对昌宁古茶树树龄、古茶树群落年限以及分类、茶叶品质进行了鉴定。经过分析研究,专家组认为,从茶树的分布范围、数量、种类和形态特征看,昌宁茶树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十分丰富,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性的普洱茶,亦有大理茶与普洱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茶树。
根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茶树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的研究结果,漭水黄家寨大叶茶、温泉联席源头茶等古茶树均是优质资源。主要特点是茶多酚高、儿茶素含量高等,制茶品质优。鉴定结果表明,昌宁利用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鉴定结论出来后,陈宗懋院士欣然提笔,为昌宁题写了“千年茶乡——昌宁”。
而从茶叶生产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昌宁的茶产业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茶农们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大力发展茶叶生产,铸就了昌宁茶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一张现存于昌宁县的奖状见证了昌宁茶业的辉煌,在那张泛黄的国务院奖状上书写着“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昌宁茶厂”,落款为1958年,签名为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改革开放以来,昌宁茶叶生产种植在产业规模、种植技术、品种良化、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都有了不断的发展。2012年,全县茶地面积25.007万亩,总产干茶1.54万吨,实现茶叶农业总产值3.753亿元。茶叶已成为广大山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得到了持续性飞跃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