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断代与鉴别---玉器上的螭
发布时间 2013-12-21 浏览 53269 次

4、此期螭的脑后束发很长,从脑后一直飘至前两足的背脊处,甚至有飘至胸背处者。

5、螭形双肩上耸,前腿弯势柔软,作向前同时伸出的爬行头,而后两足,一弯一伸,呈矫健有力之势。

6、四足的关节处有呈漩涡式的云纹,近似的云纹最少的只在耸肩处两组,有的则有四组以上,直至八组,均成双成对,左右分列在四腿和双肩。

7、身上所饰的双平行组成的竹节纹增多,有的布满整个身躯和足尾处。

8、此期螭形之尾特别长,均有分叉,有的二股,有的三股或更多,均呈卷云形弯曲,作水涡状。

9、螭之颈和背,都有一道(个别两道)阴刻线纹,从颈或肩部始一直随背形延伸至臂部尾端,以表示肥壮的背脊肌肉。

明代玉器上的螭

明代玉器上常见螭纹,试举数形如下:

一是明墓出土两例。其一为浅浮雕螭纹,头部如鼠首,脑后有一卷弯的独角,回首,扭丝纹颈,背脊有一条随形阴线,前两足,一伸直置颈下,一后伸置腹侧,后两足一伸一缩,尾长细分两叉。另一组螭纹,无角,双眉粗大,呈倒八字向两侧分开,缩颈弯曲,身上有如分叉尾形式的外伸线,似表示翅翼,背脊无随形阴线,尾分成两叉,亦呈爬行状。近似上述出土玉器上螭纹者,尚有一些传世品,形式基本相似。

传世玉器上琢饰螭纹者中最完整和精美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玉笔管上所饰的两组螭纹,此笔通笔帽长约20cm,于笔管和笔帽上各浅浮雕一组蟠螭纹。其上所饰两螭纹,形式基本相似,皆有羊角式双耳,独角,长发向脑后身侧飘动,脑有若干条短平等线,口衔灵芝,背有双线随形脊,腹两侧和足上有短平等双线竹节,足关节有多组漩涡式卷云纹,背有向两侧外伸且分双叉的鳍或羽翅纹,四足,三爪,足间有单平行阴线组列的毛道纹,通体呈爬行头。此笔管上螭,从整体看,尚有元代螭纹的遗风,当为明初物,而前述两组出土玉器上的螭纹,据报告为明中晚期物,因此,它们分别代表明代早晚期螭形纹。此外,明代有一批螭纹带钩、双螭耳杯和杯托等,其上镂雕和浮雕双螭,虽形态并不全同,但其风格大同小异,与上述各例螭纹相似。

综观上述明代玉器上的各例螭纹,概括起来,计有如下一些特点:

1、此期螭的头形较之元代的短,额较细并多有刻纹,而不是如元代螭额那样呈光头状。

2、此期螭之眼目,形式并不固定,计有圆圈目、三角形目、橄榄形目、倒八字形斜目、梳形目和虾米形目(主要是带钩上的螭)等。

3、脑后有一独角或无角者均有,发形多种,有向身侧飘动者,亦有贴肩随颈飘动者和分两段股拂飘及上冲(即所谓“怒发冲冠”)者。

4、此期螭形在背部外伸分叉如羽翅之饰和腿上、颈上刻毛须者为元螭所无或很少。

5、元代螭纹上的双平行线节式纹,均在背脊线的两侧分别单独组例,而明代一些螭纹中,其上有上述饰纹者,有的似元代那样组列,有的则横列在背脊线上。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

清代玉器上的螭纹,很无规律,有的是战国或两汉玉器上的螭纹,有的则综合各代玉螭纹而作的所谓“四不象”螭形纹,颇有千姿百万态之感。更有一些装饰性图案螭纹,盘缠卷曲,抽象变形,各显神气。综上所见,就整个清代玉螭,其最大特点是下唇有须,身较光素,头部较大,身尾略短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