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子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 2010-02-07 浏览 53651 次
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第三十九章》

   万物都具备阴阳两个方面,客观规律作用于阴阳两个方面,使事物达到和谐。人类是由天地相合而产生的,而子女又都是父母相合所生,道却是天地阴阳的唯一来源。因此,这个“一”如果产生了,就成为人生存的根本,也就是中医常常所讲的“元气”,“一”就是“元”,“元”就是“一”,我们常常把每一年的元月一日,称作“元旦”,就是这个道理。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源,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的。

   人生没有了“元气”,生存是不可能的,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为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肾中精气的化生。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腠理肌肤,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体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伤,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多种病变。

   三焦辨证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病证主要包括肺和心包的病变;中焦病证主要包括大肠、脾、胃的病变;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肾和肝的病变。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是诸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

   五脏六腑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司呼吸,两脏互相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肺气不足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气不足也会影响肺的司呼吸功能。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关系。在病理上,若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尿痛等症;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如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秘结;肺气虚弱,推动无力,也可便秘,称为“气虚便秘”。

   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则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可见食少、呕吐、恶心等症;若饮食失节,食滞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功能,可见腹胀、泄泻等症。

   由此可见,五脏六腑相辅相成,互为依赖,如果某一器官有异样,则会秧及其他器官。养生之道,贵在平衡。

   人体气机的运化,同万物一样,也是应天时而运化的,违之必病。例如: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脾应地而化四时,气应天时等。地化气上升合天阳,下降润于万物以为合,这是自然气机的运化。

   人应自然气机而生,脾胃纳五谷之气,上升于肺,合肺纳天阳之气,相合为气血精华,而滋养生命。天地运化,阴阳相合,万物即生。如果没有阴阳,就不会有万物。人类目前许多疾病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就是违背阴阳运化法则所致。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