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
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人身虽有三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认为下丹田和^***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
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三、手印
说完调身,然后再说手印。大家双手要接一个手印,这个手印叫“丹田接印”。“丹田接印”就是接印的位置在我们的丹田部位。
丹田在哪啊?……它有三个,但我们通常这里讲的是下丹田。眉心这里有一个是“神腑”,两个乳头中间胸部的是中丹田叫“气腑”,我们肚脐以下两个手指头宽的地方向里是下丹田,是“精腑”。我们的手就要放在肚脐以下这个位置。它的方式是这样的:两手重叠,掌心向上,两手大拇指相交,手不要靠近身体的任何一个机体处,手要悬空,手臂要圆。大概是这样,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两大拇指相接,双手之间要即接触又不要接的很紧,似接非接,两个手掌重叠的时候要保留一丝缝隙。
&nbs
五、调心
第三,是调心。调心呢,大家想到的第一个概念是什么?就是入静!调心的过程就是把我们的“静”调整过来。大家觉得入静难不难啊?
(学员纷纷答:难、难……)
特别是不练则已,越练还越是入静入不了;不练呢---杂念还少,一练起来什么事都想起来了,(平时)想不起来的事-----都想起来了。调皮的事都想起来了,经常练得-----心潮澎湃……
(众学员笑:哈哈、哈哈、哈……)
调心,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
有人说:呼----之后,我终于入静下来啦---我现在---静下来啦……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还在想----我静下来啦-----这回事,他还有静下来的意念。他还在想---我静下来啦,多累呀!
其实,入静是很难的,那么我难做到“入静”我可以做到什么呢-----“集中”,入静有很多种方法,其中“集中”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哦----做不到入静,没关系,做到集中就差不多了。你不是大脑念头很多吗?你不是一静下来就有很多杂念吗?-------好,我们就让你去想一个杂念,是吧,你既然需要一个杂念,咱们就给你一个杂念-------守一个窍,把呼吸集中到一个点上去,都是很好的方法。观察自己的呼吸一进一出,也是有效地办法。比方说---你体会和观察手上的感觉,手印带来的气感,就是最好的办法。不要想去入静,你越想入静越入不了静。人就是这样,你的欲望越高,越是办不到。你越是压制它,它越是心潮澎湃……你越压它你越烦恼,所以唯一的办法是不要压制它,给它一个固定的意念,让它做到这件事情就行了------ 叫……
(边书写、边念……)
万…...念…..归…..一
给它一个点,这个时候你就念经,在念经的过程中就能把心放下来,念着、念着、念着……就念归一了。所以说,不要在初级的层次上去想着怎么样去入静,而是想着怎么样去归一。
&p; 这个印呢---叫丹田接印,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的手印,但后来佛道融合,佛家也有这个手印了。但它实际上是道教的什么印呢?是一个太极印的一个变种。
大家看,我这个手-----这实际上是这个的变体……
(两臂托起双手做悬空半握交叉状,中间有缝隙,一个完美的太极图案呈现给大家)
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啊?
(学员:太极图……)
对,这叫太极图,把太极的阴阳两极注通,叫注通阴阳,然后就化成了这个手印。清楚吧?它就是阴阳两极接通,就像这幅画图。它要产生气感,首先是两掌间一定不能重合放在一起,没有用。
你看一个人修行,你拿过来跟着学,没有效果,因为你没有气长生出来,左手和右手之间一定要有一丝缝隙,不能完全重合。如果你把手完全放上去了,没有效果,隔开了也没有效果。就是先贴在一起然后慢慢地抬起来留一丝丝缝隙,接触--又不接触,你很快就有发麻、发热、发胀的气感。
大家身体坐直,我们来体会一下……
(众人纷纷离开靠背,坐直了身体……)
双脚平放……两手小腹丹田前方接印.记住,你的整个手印不能放在你的腿上,整个手不能和你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不能和小腹挨着,也不能放在腿上,两只手臂要抬起来……要圆……,不要夹着自己的身体。
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两掌间保持一丝的缝隙,体会两掌间有气流的撑胀感,像磁铁的阴阳两极一样,它们中间有粘连感、联通感、有气流的涌动感,有气在左手和右手的大拇指间---两掌的上下间---串联的感觉,像两极的磁片一样发热、发胀-----
有感觉吗?……(学员纷纷:有……有……)
有吗?……
(学员:有------ 热乎乎的-------)
啊,热乎乎的哈,----会越来越烫,越来越热。但是我们看别人练功的话,我们看不出这一丝丝缝隙,我们把手彻底地放下去,这个阴阳它就不是相感了,而是完全成一块了,它这阴阳的气就会共生。
好,大家把手放下先听我讲,这是等会练习的手印。
练习这个方法呢,关键的是在于---当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的体会双掌间气流的撑胀,一般,十几分钟之后这气就会变,你不要刻意的去催动他,更不要去阻扰它,也不要拔苗助长的去提升它,你唯一要做到的就是放松。你是一个观察者,它会自动的化气,它会不断地把你体内的精气生发出来。有时你会感到一浪一浪的气---先是贯通你的双手,你会感觉的它一张一缩----像会呼吸一样。有时你会感到气---从你的双手向你的两臂涌动,然后它会自动循着经再往前面走,你始终千万不要去引导它,你也不要去干预它。特别需要主义的是,当你在体验这个的时候,我今天感觉强我太开心了,明天感觉弱我就太悲伤了,这是千万要不得的。你只是一个观察者。
这是手印。修行的过程中,做静功时要做到“头正身直,舌顶上腭,面含微笑,呼吸自然,微微提肛,身体中正,全身放松,双手接印”。
<三> 静功注意事项
1、习练静功坐姿十分重要。除道长讲到的口诀“头正身直,舌顶上腭,面含微笑,呼吸自然,微微提肛,身体中正,全身放松,双手接印”外,还要注意,静坐时如果盘坐,可在臀下垫一寸左右厚度、软硬适中的坐垫,且最好坐在座垫的前三分之一处,以^***、会阴不受压迫,保持气血畅通为主。
2、静坐时要面含微笑,双眼帘微垂。舌尖轻抵上腭,当口内生津充溢时,分口咽入下丹田。
3、静坐时,由于全身放松,毛孔和穴位均打开与宇宙交换信息及能量,全身骨关节也处于松驰状态,此时极易受风寒。因此在静坐时要避免门窗小缝之风及穿堂风,夏季要避免空调、电扇的直吹。
4、初学者或单纯为治病健身者来说,静坐时间一天至少要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对于深层次修行者来说,打坐时间长短致关重要,一般要坐二至三小时以上。
5、经常静坐,杂念减少,心神清静,能量内收,体内消耗能量逐渐减少,则不需多食多饮。静坐前不易过饱,过饱静坐时易腹胀。
这是第一个调身的环节。
典籍--调息:
《道藏·庄周气诀解》:“夫欲神仙,当先营气。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但能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不倦,神光体溢。” “凡服气,四体调和,必须情意欣乐自足,不羡一物事,日畅一日。”
四、调息
第二个……是调息。调息是静功、打坐的第二个环节。
调息,就是你自己能控制你自己的呼吸。是一个自、一个息,息是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调息呢,它是对我们呼吸的有效调整。在道家修行过程中呼吸非常重要。很多的修行方法实际上都是从呼吸开始的。调整好了呼吸,就能有效的调整好我们身体内在的气机,这很重要。调整呼吸,非常重要!
那么,呼吸,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四个字:深、长、匀、缓
它是我们……自然呼吸练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最好状况,呼吸调整好了,就能治大病,这是现代的医学都已经承认的一个事实。在中国道家这种治疗那是比比皆是。在我们缙云山,有很多练习呼吸的方法,我们都叫“吐纳”法。大家可能都了解“吐纳”法是道家修行的一个重要方法,简称“吐故纳新”。我们的“兴福功”(听了十多遍,又上网查询,不知对不对)也是专门的练习吐纳,还有我们的调息也是一种吐纳的基础入门。调整好呼吸就能有效地治病。很多种病,在我们山上……比如癌症病人,仅仅是对他们的病分成“阴性”和“阳性”,就是用吸两口呼一口或者呼两口吸一口,就能把很多的病调整好。
我们正常的身体的亚健康状态都与呼吸有关。比方说下午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困倦,很难把记忆力回到我们以前……小时候那么敏锐,对电话号啊什么的记得那么熟;我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看一本书、开一个会,老集中不了心神。晚上睡觉的时候大脑也失去兴奋,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供养不足。不解决呼吸---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包括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它也是有厌氧症。晚上的睡眠质量不高,这也和缺氧有直接关系。所以说,调节呼吸非常重要,它是保证我们大脑的供养充足。
在道家里面,只有深、长、匀、缓的呼吸,才是正常的呼吸。道教甚至讲呼吸讲到什么程度呢?叫“龟息”,大家听说过没有?像乌龟一样的呼吸----乌龟寿命长吧。还有“胎息”,像胎儿在母体里边一样呼吸。不以鼻息----它的标准就是,你拿一根羽毛放在他鼻腔前面,呼吸时毛发不动,表示他的呼吸已经停止了-----他能达到“驻脉”的效果。
我们的《南华真经》、《黄帝内经》都对呼吸都有很多的介绍。比如说讲“真人之息以踵”。
我们凡人之息在喉、在胸,你看你们平时吸气,一吸气----就出去了;其次我们的呼吸都很短促,很短的吸很短的出;然后呢,很多人是胸式呼吸,可以到胸部,然后再出去。有的人是----丹田呼吸,可以到自己的丹田----再出去,那么真人的(呼吸)可以到自己的脚,他可以把呼吸放到自己的脚后跟----“真人之吸以踵”,它一直可以下去。当你深式呼吸的时候,就是“生根护体”(也是听了无数遍,猜着写的,不知对不对)之法。这种情况下身体不会有亚健康状态,不会感到困倦,也不会让你经常大脑缺血。在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就是要把呼吸调整到能够----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都处于一个均衡的状态下,氧气供应充分,更多的时候----当我们的呼吸调匀称之后,对我们真体的修行、对他过渡到胎息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所以,调息----调节呼吸----标准(就是)“深、长、匀、缓”。
大家都知道,在急救中心里面,推进去的病人大多数都是呼吸急促,就是张着嘴呼吸马上要给他上氧气面罩。而晚上睡觉听其他人的呼吸声----发现这个人的呼吸声----很深、很长、很匀缓的----肯定长寿。比如说打鼾就是个危险信号。
像他这个呼吸呢,显然是有问题。有鼻炎的人肯定呼吸有问题,其他有鼻炎的人,一定是头脑昏痛,他呼吸不畅,对不对。那么,当我们睡觉打鼾的时候,氧的供应也不足,所以道家这一套调息的方法帮助我们做深长的呼吸,并且能使我们的身体能够沉静下来。
调息,在修行过程中很重要。
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一起共同参与一下道家的“太一静功”!
太一,是我们这个功法系统的名称。我们这个系统叫太一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在派别上叫正一派。中国道教有两大派,大家知道是哪两大派吗?(学员轻声回答-----)
看来好多是高手呢!对,正一派和全真派。
中国道教有两大派,正一派和全真派。这两个派,时间相差一千年。正一派的创教主是张道陵先生,全真派的创教主是王重阳主持。正一派是在东汉创立,全真派在北宋。我就是正一派的道长,我们现在正在学的是正一派的。昆仑内丹修行之前有一个必须要经过的过程,叫“筑基功”,我们叫“太一静功”,太上昆仑一以贯之。静功是以静为核心的修行方法。道教的修行是动静相间的,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静功介绍给大家。
在道教的修行过程中有两套方法是贯穿始终的,静功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是桩功。修行是以静为基础的,“不知根于虚境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即是旁门。”也就是说,你看他是邪术也好,是旁门也好,就看他在修行过程中,对静的要求程度。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静功来认识它的养生。
静功有什么好处?
修行静功有这么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修行静功的人是不会得忧郁症的。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有一片生命的晴空,当各种压力席卷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在哪里去舒缓;当各种苦闷、苦痛冲击而来的时候,他知道如何去平衡;因为他心中有这么一片净土。
二是,静功可以直接调节的、可以帮助的是睡眠。睡眠质量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因此而获得的比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疾病都是在它的治疗范围当中。同时它调动的气息,足以使它在修行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很多的疾病。
三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静,同时也能调动我们体内的真气。当我们在练习好太一静功的时候,实际上也为将来——可能要从修行的角度上去触及生命更高层次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它对多种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非常好。同时,这种方法,不管将来大家去学太极拳,或者是学其他的任何功法,它都可以作为它们的基石。
二、调身
这套功法,主要是三个要点,道家的修行无非是三条:
(一)、调身 (二)、调息 (三)、调心
道家的修行,就是这三者,同时对我们生命的一个调整。
刚才我说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道,就是用道修正我们自己。那么,调身、调息、调心,实际上皆是调,就是修正我们的具体方法。
先说调身,调身是指身体姿势的调整。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不是庙宇,所以大家坐的都是靠背椅,回到家里可以用蒲团,或者坐在床上练习。今天我们就在靠背椅上练习,效果一样。我们现在这种坐叫自然坐,其次,还有散盘、单盘、双盘。大家都知道,散盘就是双脚自由的交叉,单盘就是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腿上,双盘呢,就是两只脚都要翻过来盘起来,两只脚的脚心要翻过来朝上。不管是自然坐,散坐、单盘还是双盘,都叫坐功,都叫静功,我们都称“打坐”。
从功效上来讲,当然双盘比单盘好,单盘比散盘好,散盘比自然坐好。但是如果大家做不好单盘、双盘,不要强求,差距有,但也不太大。那么,这个调身主要是调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我们的身姿和手印这两个部分。
我先说身姿:
头正、身直,首先大家要离开靠背椅,不能靠在靠背上面,身体要要坐直。一旦靠在靠背上面你的督脉就会不通,因为人的两条经脉的督脉就是你后面的脊柱,当你的背一旦靠在任何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就会出现督脉堵塞。那么为了更好的行气,首先第一步要离开靠背,要保持头正、身直,头顶到会阴要成一条直线,颈部要中正,含胸拔背,胸微微有点含,但是背稍微有点挺拔的意思。要求大家,舌顶上腭,就是舌要顶在上门牙牙根往内收的顶部地方,同时用你的意念要微微的提肛。
调身的目的,是要为我们身体的休息打下一个基础,要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开放的状态,要让我们身体的气机能够自由的通畅,调身就是为了我们的真气在体内的运行和滋养提供最大的基础条件,那么它要有两个统一起来:一、必须要身体的气机要旺盛,气要生气,第二,通道要建好,就像我们一是要有车,二是要有路,有车没有路哪也去不了。那么,我们要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就是要打好这个通道。
这个任督二脉很重要。任脉是诸阴之汇,就是,所有的阴皆汇于这条脉,督脉是诸阳之汇,所有的阳脉交汇于此。阴脉的汇集和阳脉的汇集在我们的任督二脉,而道家的修行是阴阳和合,打通身体的阴阳的气路,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就是人仙的功法。
我们要行合辙道桩,我们要行真气的运行,我们要把我们的真气加以修炼,后天来反先天,都要把这个任督二脉打通,但是你修行的过程中这两个脉怎们样,这两个脉有两个断口,一个是嘴,嘴是打开的,另一个是^***。身体正面的任脉体中线,背面也是体中线,但是正好上面的嘴和下面的^***都是分开的,所以我们要想贯通任督二脉,就要用意念微微的提肛,意念很轻的把它提起来,不要很用力,这不是收功;然后舌尖要顶到上部,这样整个任督二脉就联通了一个通道。这就是路修通了。我说你正好有一部车,有了车,有了路,你就可以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
我们的调身就是让它创造最好的方式。如果你的腰背不直,那这条路就是崎岖的,如果你靠在什么地方,那就更糟糕。要求:头不能有偏转,身体要中正,舌和自己的^***正好形成一个连线。微微提肛比较好做,舌顶上腭呢,有时候找不着地方,大家发一个音就能找到了“舔---”大家发一下这个音:
(大家一起舔-----、舔-----)
好,你发完舔这个音,舌尖就不要动了-----
找到了吗? (学员:找到了-----)
嘴唇微微的闭笼,牙齿轻轻的分开,不要咬的很紧,舌尖顶着上腭。然后你们可以看着我微笑----- 叫面含微笑,要用愉悦的心态,所以连接起来是“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面含微笑,全身放松”。
要保证身体全身放松,通过这个放松来达到身体的自我调节。全身只要是有一处用力或者僵硬的状态,气就不运行。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这个通道,然后要建立真气产生的机由,真气身体里面都有,但由于你的僵硬你的阻塞,气就无法运行。一旦处于放松的状态,才能达到真气的运行。
好了,这就是关于调身。
【小知识---丹田】
<^***丹田划分及位置>
丹田处于^***的黄金分割线上。
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眉的中间)。
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两乳头的中间)。
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绝大部分人是肚脐下方附近)。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nbsp; 那么从我们静功的角度上讲,首先要体会的就是双掌间手印的气流变化,你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到双手发麻、发胀,气通经络的感觉会越来越强列。当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静静的去观察,就像用你的眼睛去看万花筒一样,万花筒转来转去,但是你的眼睛没有动,你的一就是这只眼睛,万花筒变来变去,但你只是观察者。那么我们在修炼这个功法的时候,等会我们要一起来练习,我们有一个自检程序,就是你怎么样检查你自己全身是否放松----是否入静。这就涉及到我们道家的三线放松法、三线放松法。
三线放松法,有几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是我们对自己从上到下做一次自检,自我的检查,其实就是我们的格式化-----归零,重新下载格式化,一键儿还原!
(呵呵…… 第一次听这种有趣儿的说法----- 一键儿还原)
怎么办呢,从上到下,我们对我们的身体做一次自我检查。如果你说“我放松了”,那都是假话,如果说你放松了,你就不会得肩周炎和颈椎病。你看那些在电脑前伏案的人,他在伏案的时候就疼了----就不会伏案了。关键是他在伏案的时候他的颈椎、腰椎都已经拉变形了,但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还以为没事儿----但实际上是很紧张了他还感觉不到。也就是说,你的很多紧张状态你是感觉不到的。于是需要通过一种方式自我检索一下,怎么检索呢?……从头到脚,我们来体会一下,如何的放松。
做好是这样的:
首先,吸气的时候心里面默念“静……吸静”,呼气的时候心里面默念“松……”,叫“吸静……呼松……”。我们对身体进行一次自检,吸气的时候头部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头部-放松。呼吸要深、长、缓。什么叫三线呢,它是由身体的三条线组成的。
第一线、体中线,经腿部到十个脚趾,
第二线,头部到两侧的太阳穴----经两肩----到手掌再到十个手指;
第三线,就是从头部---经后脑勺儿,经颈部、背部、腰部----到两腿的后侧再到脚指。
你把它全部检测一遍。检测的方法非常简单-----吸静呼松,就想着-------
吸气的时候,就想着头盖骨----你的大脑沉静下来,大脑的皮层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你就想着你的头盖骨、你的大脑的皮层松弛下来,这是一次;
然后呢---你的第二个部位,你的前额或者说你的面部,吸气的时候,你的面部肌肉、骨骼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面部的肌肉、骨骼松弛下来;
再吸气…想着你的咽喉、喉咙的肌肉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松弛下来,但不是那么快,很慢的……
再往下,吸气的时候,你的整个胸腔、心脏、双肺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放松;
再吸气的时候,你的腑腔心脏、肝、胆、胃、脾、肠都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放松;
然后你的双腿、小腿…到脚。
都是本着吸气的时候沉静下来,呼气的时候放松。沿着这三条线走一遍。然后呢---认真地把它做完,你就会发现,你会真正的----静下来----松弛下来。当你的三条线都做完了一遍,你的身体无处不松弛。此时----气经就开始运行了,这时你就把你的意念放在你双手的手印上,体会你手印的感觉。练习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双手的气会有所变化:
第一步,它是…气不断地增长,然后它好像会呼吸,一张一缩,和你的呼吸相对应,好像你吸气的时候有特殊的感觉,呼气的时候它也在不断地扩张;然后,让你的意念放在你的双手的手印上面,把你的呼吸落在你的手印上面,然后再去体会它。开始的时候-----它会出现张弛,出现和你的呼吸的对应,再然后,会出现气流和你身体的对应,然后在这修炼的过程中,气会自动地通经,你的心会逐渐的沉静下来。
长期练习这个功法,有助于大家气机的升华,思想的入静,能对多种疾病、特别是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六、收功
收功,是练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练了功,不去收功,就相当于我们在春天播种,到秋天不去收获一样。一个不收功的人,对身体有没有帮助呢?有,对身体健康有帮助,但对于你的修炼帮助不大,也就是说,下次你修炼的时候将还是从原地开始起步。一个经常收功的人,他除了本身练功对身体有收获之外,第二次修炼的时候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再往前拔高,就像修房子,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基础上、第三次是在第二次基础上,但是你没有收功就等于你又重新开了个底,又去打了一次地基。虽然对身体有帮助但对修炼不好。所以每天大家要坚持收功。
收功有什么好处呢?收功本身它有这么几个好处。
1、对我们的腹腔疾病、对女性的盆腔炎、附件炎症有帮助;
2、对我们肠部疾病有帮助;它主要治疗的是痔疮,连续三分钟的收功,能够有效地治疗痔疮,不管是内痔、外痔还是痔疮流血。做功两天你就会发现症状明显的改善。
3、它对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健、男性的遗精、滑精都有很好的疗效。
但这些很难做,因为收功除了意念之外还需要身体姿势的配合,在练这一节功法的时候,双手要摁在腹部上,使左手和右手虎口相交,女性是右手在内贴住腹腔,男性是左手在内贴住腹腔。双手用力收小腹-----提肛。
我们欢迎常琼道长来示范一下。
(哗哗----哗-------- -掌声--------)
(常琼道长(女)款款走上台,站立,双手重叠、右手在内---拇指交叉,紧紧的贴于下丹田部位,小腹不断地在收紧……遗憾的是没敢拍照,呵呵……)
我们常琼道长,是我们绍龙观道院服务中心的主任,大家以后如果上山到了绍龙观,大概第一站见到的就是她。她的轻功已经记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她道医的导电诊病治病也是绍龙观的一绝。现在看她给大家做示范:
两手交叉,双手压紧腹部-----小腹丹田处。此时因为你们是坐着的嘛,所以不用管你脚上的姿势。舌顶上腭,用力收小腹、提肛,要想到自己的^***用力上提,提到哪?提到自己的腹腔里面。所以此时不是加意念的问题,是你要用力量----把你的^***用力往上收,收回到你的小腹。此时,双手要用力的压小腹,保持三分钟。它的要点是:三分钟之内要持续的用力收小腹,不能突起来。
大家知道,我们的腹部、胸部是随着我们的呼吸一张一缩、一张一缩,这是肯定的,但在这三分钟之内我们要求自己的腹部只收不扩张,于是很难做到。你不能张嘴、只能用鼻腔----很微弱的与外面换气,来保证你的腹腔是越收越紧、越收越紧。直到真气收归丹田,不在启动。三分钟之后,真气自然收功。好……
(众人鼓掌-------- 欢送常琼道长-------)
那么,这一节的副产品是什么呢?减肥和塑形。一般来讲,每天锻炼啊---这个腹腔的脂肪就会燃烧,达到塑形的效果。由于用力的提肛,它对于痔疮也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还有刚才说的对于遗精滑精啊,对女性生殖器的保健啊,都有帮助的。做这个功不容易,大家要记住:一定是是持续用力,一会儿你试一下就知道了,小腹它总是爱凸起来,你要压住,要越练越紧,保持三分钟。
那么,做好这个静功附带的内容要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每次的静功绝对不能低于半小时,半小时以内呢,叫养生,对于帮助大家睡觉啊,中午养养神当然是可以的,但那不叫练功,那叫养神。半个小时以上,最确切地讲----静功上了一个小时以上那才是真正的练功。每天打坐一个小时,你才会知道----生活那叫幸福啊,那才叫真正的幸福!那是非常愉悦的一件事情。很多人打坐打惯了,真是没有找到比它更幸福的事情。他练惯了,大脑始终是清醒的,生活态度都改变了。一些性格抑郁的人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心情都变得开朗起来了,他看什么都是愉快的。当你感到很郁闷的时候,或者很晕的时候,通过练这个静功,你的思想会变得很亮。你有自己身体的一个晴空,你有自己生命的独立的空间,外面再怎么挤压你,你也能从容应对。所以呢,大家要掌握好练功的节奏。
第二、你在做这个功法的时候,你可以自然坐,也可以散盘,不强求,但就是要求大家中间不能动。
第三、要求绝对的放松。
最后,时间的问题。练这个功,最好的时间是晚上,至于中午的时候呢,也不错;早上呢,次之。晚上练坐功,完了之后烫烫脚睡觉,帮助大家睡眠质量提高,效果非常好。遇打雷的天气暂时停止,暂时停止,不要在打雷的时候再练静功。
不是怕招雷哈-------雷打不到我们------
(众学员笑:哈哈------哈哈-----)
不是这样的,不是怕招雷,因为-----练功是天人相感的。
那么,我再给大家浏览一下:
调身,要头正身直,不能靠在靠背上面,呼吸自然----逐渐深长匀缓,然后双目呢,是自然的垂帘,什么叫垂帘呢?自己眼睛的余光可以能看到自己的鼻尖儿,从鼻尖儿往下能看到自己膝盖的位置;既没有完全闭笼,也没有完全睁开。
然后呢,面含微笑------
不要这么严肃嘛,我又不可怕,啊----- 一定要面含微笑。
然后,头正身直,舌顶上腭,微微提肛,两手结印,两大拇指相接,两掌心重叠,微微的留出一丝缝隙,掌心向上。
(静--------道长查看众学员的坐姿、手势--------)
然后用三线放松法对自己进行检测,吸静呼松,很缓慢的一线一线的来,呼吸要深---长----匀----缓----,然后呢,是从头部的头盖骨大脑开始------
(静功音乐------轻慢的钟声-------响起-------)
先别慌,大家是不是要先休息一下?
(众学员:休息一下--------)
好,休息五分钟吧。休息五分钟,然后就按这个方式来练习,然后完了之后呢,收功,好吗?
好…… ……
(众学员:好-------- 掌声---------)
(休息之后------- 由常应道长带领大家做静功---------收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