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与紫砂陶的渊源
发布时间 2014-02-18 浏览 46166 次
设的茶器。南北朝时期,禅寺广为兴建,茶成为禅修时重要的提神饮料,此时饮茶风气兴盛,至唐代茶肆林立,处处有茶人、茶诗、茶宴、茶会。而陆羽所撰《茶经》,更将唐代的茶文化推到了最高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耳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煎茶歌,将烹茶时的水泡、水声及茶汤在盏中冲泡的情景形容得出神入化。宋人饮茶,主要延续唐、五代的“末茶法”,将散茶或团茶先研磨成粉末,然后撮末于盏中,以茶瓶注汤点啜,故又称“点茶”,而在制茶过程中也较前代严谨,因此点注的茶瓶造型及茶盏的色泽都极讲究。至元代明初,人们的饮茶习惯,逐渐摒弃宋代精致的团茶,转饮叶茶,尤其明中期以后,饮茶方式改变,直接将晒干或炒青的叶茶置于壶中冲泡,从而使得茶器的使用产生极大的变化,人们不仅讲究茶壶的造型大小,更注重壶的材质,其他诸如茶杯的选用,烧水的壶具,水的汲取,营造气氛的燻炉,品茗的环境,都在茶人的经营下丰富起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都属于人数较少的特别阶层,他们拥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喜欢通过书画、诗词、文章等艺术形式充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层次。而紫砂壶壶凭借极为丰富的造型式样,古朴典雅的陶器色泽,典雅恬适的整体风格,与文人们淡泊雅致的审美情趣相得益彰,成为其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最佳选择。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千古绝唱,道出了作为中国特有工艺品紫砂壶壶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史,紫砂壶壶数来也已有千年历史,凭借着古朴而端庄的壶体造型、典雅而质朴的传统工艺以及多样而传神的表现手法,使得紫砂壶壶成为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傲立于世界陶瓷艺苑之中。众所周知,宜兴紫砂壶的真正起源在宋代,宋代的提梁壶是宜兴紫砂壶的传统产品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很喜欢提梁壶。相传宋代苏东坡在宜兴办学时曾在宜兴买地,现在丁蜀地区的蜀山这个地名据说就是他所取的,因为此地风景、地形与他的老家四川眉山甚为相似,为解思乡之情,便称此地为蜀山。到了清末,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称这种提梁壶为“东坡提梁壶”一把茶壶,单纯具备泡茶功能,是不会备受人们青睐的,它必须有可供人们看不厌、赏不完的精神存在。应该说,在明代以前的紫砂壶壶只具备泡茶的功能,而到了明代中期以后,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士大夫、文人对紫砂壶茶具的创作影响和参与,使紫砂壶茶具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在明清年间,宜兴紫砂壶茶具的崛起,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宜兴有着丰朱泥的鉴赏与评价富的陶土资源和独一无二的紫砂壶泥,紫砂壶泥又称岩中泥,泥中泥,产于黄龙山黄石岩下,它不同于一般陶土,其质地介于“石”和“泥”之间,它不能用水直接调和,而需经风化、精选、粉碎、过筛、除铁、加水搅拣后经陈腐方有理想的可塑性,再经过艺人的成型、烧制等工艺,才有别于其他的饮茶茶具。自明代中叶盛行以来,历经清代民国,经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大小适宜、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正是因为受茶文化的影响才使紫砂壶茶具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紫砂壶陶茶具的优异功能,不仅体现在它的精美外型上,同时还具有泡茶不失原味、冷热急变性好、透气性好的使用功能,因此便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面前,紫砂壶陶无疑是它的宠儿。纵观中国的茶文化史,紫砂壶茶具的出现更大力度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同时茶文化的发展也有利地拓展了紫砂壶陶的市场和空间,愿这对文化产业的搭档,将掀开历史新的一页,越走越远。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