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知识
发布时间 2014-02-22 浏览 55524 次
是扬州一处,其它地区画家也相当多。年?的花乌画生动活泼,他所画的鸟,不是在飞就是即将降落,很少有栖息不动的。金农是个金石家,他直到四、五十岁时才开始搞绘画,他的绘画作品少数是自己画的,很多是别人代笔画的,落款是他自己写的,代笔画中尤以罗聘为最多。所以金农的绘画作品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汪士慎的梅花及各种花卉,多数是墨笔画,也有少数淡设色的。黄慎的写意花鸟人物,早年较细,晚年是粗笔,大多数是淡设色的。李?的化卉虫鱼,墨笔和作色兼备。李方膺的梅兰竹石多是墨笔,很少有作色画。郑燮的竹石兰花,有画山石很少点苔的特点。高翔的山水花卉,不同于其他人的画法,独具个人的风格。罗聘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均有,技法熟练,在扬州画家中是比较成功的。

清代末期,上海画派兴起,改变了嘉道时期以来画坛萎靡不振的现象。虚谷和尚的绘画作品,用笔用墨和设色都别开生面,常用干笔侧锋,用墨浓淡交融,墨色结合(或色与色结合),混成一体,不同于一般的画法,落款字体也很特殊。被称为“四任”的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画科,都有新的发展,题材新颖,色彩鲜艳。从笔墨技巧来看,他们都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

吴俊卿是一位金石篆刻家,擅长篆隶书法,他在书法基础上专攻花卉,其它画科很少画。他的花卉用笔厚重有力,独具一格。

清代书画装潢形式聊了轴、卷、册外,对联这一形式很盛行。

清代在书画的款式方面也有些新的变化,不论书法或绘画作品,上款称官职或其他的称呼,如某某上大人、某某中丞大人、某某老父台、某某先生雅属、某某 仁兄大人雅属、某某法家正之等等。

第二章 书画做假的各种方法

古书画做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蒂却不外乎两大类,即地地道道的守全做假和利用古书画做假。

第一节 完全造假的方法及实例

完全造假的书画大多数是通过勾填、临蘑摹拟大意、凭空臆造、利用旧装潢等方法来实现的。

总的说来,真迹生动流畅,气韵自然,而勾填做假的伪品,终究显得板滞,用笔也生硬无法。

第二节 旧书画做假及实例

旧书画做假通常采用挖(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题跋、拼凑画心、“转山头”、长卷割裂分段等等方法。大多是将无款画改为有款画,小名家改为大名家,时代晚的改为时代早的。

还有一种做假的方法被称为“魂子”做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揭二层。采用这种方法做假的通常是年代不久的夹宣纸本书画。作伪者将平宣纸的后画一层揭下来,其上有前面一层渗透过来的墨、色,与原本相差不远,然后作伪者将后一层按照前面一层上的书画形象加以修饰(如果是字,则填墨,如系画则要点染设色),加钤印章,再裱褙起来。

第三节 带有地区性特色的做假

苏州片

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时期,江苏苏州地区有少数具有一般绘画能力的人,专以做假画为生。后人称这种假画为“苏州片”。

“苏州片”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是模仿别人的,缺乏创造性,笔法也虚弱无力。

河南造

大约明末清初时,河南开封地区有人专做假的唐宋元名家书法,如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鲜于枢等,可以说唐宋元的书法名家应有尽有。这种假书法作品,被人称作“河南造”。

不论从墨色、印章或质地等各个方面看,“河南造”都表现出地区性做假的特点。

湖南造

“湖南造”是大约清代康熙至道光时期在湖南(主要是长沙)伪造的一批书画,名头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所谓“节烈名人”,或不常见的冷名书画家,如杨继盛、杨涟、周顺昌、史可法等等。

“湖南造”容易辨识,它的质地特殊,既不用纸,也不用绢,均为绫本。“湖南造”做假的方法如下:将伪造的书画染色后,用水大力洗刷,绫(或缎)表现的亮光被洗去了,看起来就显得灰暗、陈旧。

广东造

“广东造”以绢本重设色人物为主,也有少数山水和花卉,大都是宋徽宗标题写在本幅上,揭开后画绢的背面为白色的,而且正面的墨迹一点也没有透过来。这是由于做假时胶矾用得太重所造成的。由于胶矾太重,绢丝变得毫无骨力,用手一碰就往下掉末。

北京后门造

“后门造”指的是北京地安门(俗称后门)一带伪造的假画,以清代“臣字款”画(清代宫廷如意馆书画家以及清代的某些官僚,在他们为皇帝创作或临摹的书画作品上,所署名款的上边均写有“臣”字,一般人称之为“臣字款”书画)为主。

“后门造”的水平比较低下,画法很少变化,伪造的清宫收藏印章往往是漫无规律地乱打一气。

扬州皮匠刀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江苏扬州地区有人专做石涛的假画,山水花卉各种题材都有,画的风格比较奔放,字体的面貌特殊,字的撇与捺像是皮匠刀的形式,一般人称这种字体为“皮匠刀”。“皮匠刀”做假的技巧低下,不论画或字都是固定的路子,变化很少。

上海书画做假小集团

解放前,上海有个做假书画的小集团,专做有著录的假画。他们有绘画、写字、刻英装裱等分工,所做出的假画与原作极为相似,即便放在一起,也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第四节 代笔书画

代笔书画是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过去有许多画家以卖画为生,他本来只能画山水,而买者要求他画花鸟,有的画家只能画花鸟,而买者却要他画人物,由于种种原因,画家又不好说不会画,只好请别人代画,这样就出现了有些画是画家本人画一部分,别人画一部分,但款是本人写的;有些画是完全由别人代画的,但款是画家自己落的这样一种情况。

代笔书画同完全做假的书画还是有所不同的,有些书法虽然是别人代写的,不是本人亲笔,却是经过本人同意了的,印章也全是真的。有些绘画虽然别人画了一部分或画了全部,但款或印却是本人书写或钤盖的。这样一类东西可以说是半真半假,虽次于真迹一等,但同完全作伪相比毕竟有所不同。

第三章 书画鉴定的全过程及注意事项

元代柯九思《清秘阁墨竹》轴

这幅画是柯九思为倪瓒画的,“清秘阁”是倪瓒的斋号。该画款云:“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秘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下钤“柯氏敬仲” 朱文方印,四角均有柯九思印记,左上角为“敬仲画颖朱文方印,左下角为“锡训堂章”白文方英右上角为“ 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方印,右下角为“训忠之家”白文方樱这幅画上柯九思的印章就有五方,这在他的其它作品上是少见的。此画的右中下部有倪瓒的收藏印两方:“倪瓒之颖白白文方英“经?斋”朱文方樱从画竹的风格来看,具有浓厚的元人气息,竹本挺拔而又含蓄,竹叶先用淡墨而后用浓墨,石头以圆形画成,完全是元代的风格。画上款字的书法字体与柯九思的其它作品上的字的写法相同。质地纸为精制的帘纹纸。

从流传过程来看,时代中期为项元汴所藏,钤有项氏印章三方;明末为归来(希之)所藏,钤有“希之”朱文方印;清代为卞永誉所藏,钤有卞氏“式古堂书画”等书藏印四方;后来为安岐(仪周)所藏,钤有“仪周鉴赏”白文长方印;再后为清官收藏,钤有乾隆五玺,并有乾隆题七律诗一首,最后为庞元流畅收藏,铃有庞氏收藏印一方。

这幅画从各方面来看,都没有使人怀疑的地方,而且流传有序。所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这件作品确系柯九思真迹。

《兰亭序摹本》神龙本

此卷题跋特别复杂,有部分记语题名是拼凑的,第一段题跋纸上北宋许将等人题名、第四段题跋纸上元代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无名氏、元统乙亥(公元一三三五年)吴彦辉(炳)题名,王守诚元代至正乙酉(公元一三四五年)、吴炳至正丁亥(公元一三四七年)题名一行都是由吴炳藏石本上剪下来拼凑上去的(吴炳藏石本见于明代朱存理《铁网珊瑚》卷一著录)。此卷上的南宋人永阳清叟和元人赵孟?二跋也系拼凑上去的。因为赵跋于元工元贞元年乙未(公元一二九五年),比郭跋于元代至元三十年葵已(公元一二九三年)恰恰晚了两年,由于赵跋连于南宋人跋纸上,所以反而居于郭之前了,何况更无项元汴之前的骑缝印,显而易见,拼凑上去的时间当在项氏收藏之前。除去这几段题跋纸外,此卷还有元代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明代李廷相、文嘉、项元汴诸家的题跋记语,这些题跋记语均真,并且都是题这件作品的。

通过对这几件书画作品鉴定过程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但其它各种辅证材料也不能忽视,有些辅证材料往往对书画的真伪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尤其是在书画的时代气息与书画家的个人风格无法判明印证的情况下,往往就只能以各项辅证材料来做为鉴定真伪的依据了。

下面再来着重谈一谈书画家的个人风格问题。

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因此他们的个人风格的发展、演变的全貌不易看清楚。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他们个人风格的发展、演变的全貌就能看得很清楚。如王?生于明代崇祯五年壬申(公元一六三二年),死于清代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公元一七一七年),活了八十六岁。他由十几岁开始学画到去世,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匀以前为早期,四十岁至六十岁为中期,六十岁至去世为晚期。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多,早中晚期作品的风格有所不同,早年多为是由法、继承、临摹古人的作品,中期的作品结合着前人的艺术传统但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晚期的作品大都呈现着自己独具的艺术面貌,也有少数是临摹古人的。不同时期不但画的风格不同,落款的书法字体和所用的印章也有不同。我们通常见到的是他三十岁以后的作品,三十岁以前的作品很少见到 。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仿古山水》山水册,共八页,全都是仿宋元各家的,款云:“丙申九月为庶翁老词宗画于虞锦峰书屋,王?。”下钤“王石谷”朱文方樱款字的写法与他一般的作品不同,几方印也与我们通常见到的不同,如“又字石谷”椭圆朱文英“象文”白白文方英“石谷”朱文方英“王?私颖白文方印这几方印章,在我们所见过的现存王?的作品上还未见钤盖过,是比较少见的。款中的干支是丙申,王 ?二十五岁和八十五岁时都是丙申年,如果按八十五岁老年时的作品来看,就可能将它看成是伪品,如按早年二十五岁时的作品来看,则是符合规律的。但我们没有王?二十五岁左右画的其它作品可资比较。考王?二十五岁时正在王?处学画,所以他那时作画的笔法必然带有王?笔法的痕迹。这一本画册与王?中晚期作品的风格、技法都有不同,但却近似王?的笔法,技法虽不太好,但却很自然,字也落落大度,自然流畅,并不板滞拘束,是青年人写字的风格。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这本画册确系王?早年的作品。这就是有分析地、辩证地运用书画家个人风格进行鉴定的一个例子。

为了使初学者对书画鉴定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我们对鉴定伪本书画也兴起几个实例。

清代郑燮《兰竹》轴

此图为纸本水墨兰竹,画左方石头空白处有“板桥”名款和“郑燮之颖朱文方印,左下方有赵之廉题语并印识。

我们认为这是一幅赝作,作伪者虽然把握住了郑燮画石头很少点苔的特点,全石头的画法平淡无力,没有层次感,因而缺乏浑厚凝重的气势。兰叶画得十分零乱,不合法度。竹叶的表现方法变化,画得杂乱无章,几乎成了一片墨团。郑燮是一个画兰竹石的专家,即便是漫不经心的应酬之作,也决不至于差到这个样子。“板桥”伪款虽力仿郑燮的字体字形,但仿得极不成功,连形似也没有做到,更不用说神似了。朱文“郑燮之颖篆刻十分生涩,当为翻刻的伪樱画幅右下所谓赵之廉的题语和印章,又都缺乏赵之廉收法和篆刻的浑厚刚劲的金石趣味,而在有些笔画上,却又使我们看出这段假的赵之廉题语,与“板桥”伪款均系一人所书。“赵之廉颖小方印与“郑燮之颖方印的印泥色泽相同,更证明这两方印几乎是同时钤盖的。

关于书画鉴定的全过程我们就讲到这里。最后,我们再提一提在书画鉴定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鉴定书画时要防止主观片面性或个人的偏爱喜好。我们做鉴定工作是为全国人民保护古代文物服务,决不能有一丝一毫个人的偏爱观念。有了偏爱观念,鉴定时必然犯主观主义的毛病,不能正确的鉴别真伪。

第二,有些人对鉴定采取高标准,看一件书画必须要十全十美、毫无疑问时才认为是真迹,如果稍有变异不同,就认为是伪品。这种高标准往往容易将真迹看作是伪品。还有些人采取低标准,看一件作品,如果时代气息大体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就认为是真迹。这种低标准往往容易将伪作当成真迹。我们说,这两种标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地进行鉴定,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决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有些作品情况复杂,证据不够充分,一时还难以捉摸清楚,大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这时,不妨暂不

下结论,等以后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时再作结论。

第三,无款的书画只有鉴定时代的问题。过去有些鉴赏收藏家,总是将时代晚的定为时代早的。无款的标为大名家款。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时代较早而且流传有序,则可维持原说,如果时代相差很远而且流传无序可查时,则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对新收他们的作品,要求不妨稍高一点,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和,对新收的作品,尽管浊代表作,也应特别注意收集保管。故宫博物院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将明代高廷礼《云思图》卷收集入藏起来的。高廷札在画史上比较著名,但我产一直未见过他的绘画作品,所以尽管《云思图》卷艺术水平并不太高,还是将它收集入藏了,因为作为研究这一画家的有关材料,它还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某些原有的旧装潢,是研究古代装潢形制的好资料。目前,宋元原裱的书画轴已经不太多了,但宋元原裱的手卷还能经常遇到。那些旧装潢上用的包首、缂丝、织绵、藏经纸引首、尾纸、轴头等等,也应作为重要文物保管起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