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鉴定中的“著录”
发布时间 2014-03-24 浏览 51423 次
内府收藏无著录存世,仅留下杨王休(1135~1200年)在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所作的一个宫廷收藏账目——《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嗣后,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也未能承继为宫廷所藏书画作著录的传统,出身汉族的朱明王朝亦是如此,倒是满清的统治者于此贡献卓著,他们的内府藏品著录书籍比较系统完备,宫廷收藏记录无遗,留下了几部著名的著录书目,彪炳画史,如《秘殿竹林》《石渠宝笈》,《石渠宝笈》《秘殿竹林》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竹林》三编等。《秘殿竹林》专录与释典道经相关的书画、石刻、木刻以及织绣等;《石渠宝笈》则著录历代内府所藏书画。上述著录书籍记录详尽,内容宏富,直至今日仍具有实际效应。尤其是近年来,流散国外的清宫旧藏书画逐渐回流,如北宋张先的《十咏图》、米芾的《研山铭》、隋人的《出师颂》等名迹的回归与顺利收购,这些著录都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 当下的著录

  

  如若从《贞观公私画史》算起,中国书画著录的历史已逾1360年了。长期以来,大概是由于书画所具有的一种雅性,书画收藏也就被舞文弄墨者所垄断。随着书画收藏的走向大众及其市场的形成,其与生俱来的先天雅性,也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渐渐消却。传统的书画著录亦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表现如下:

  一是形式多样。当下的书画著录完全迥异于古代的单一集录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述作品的作者、画名、本别、件数、题识、款印、来源等情况,而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录为主,包括拍卖行的拍品图录、书画家个人作品图录、某一单位的集体图录、展览会的群体图录等几类。这些图录印刷精美逼真,文字简明精练,多记录作品的作者、名称、尺寸、创作时间等内容。

  二是看重出版者的综合声望。古代书画著录书目的地位多取决于著者的学术威望和社会身份,当下却比较看重出版者的学术和社会声望,如是否专业,是否历史悠久,是否具有社会影响力等。

  三是著录的学术水准逐渐降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较为凸显,金钱的驱使使得出版社有时也很难做到“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所出图录不乏斌陚乱玉、鱼目混珠的现象,更遑论学术水准了。

  书画著录原本是一种蕴涵着多重文化内容与价值的书籍。在其内容,则溯源与开拓并存,历史和当下共生;在其价值,则赏鉴与考订并举,得鱼与获筌共美。然而,市场经济的社会实态却使得这些丰赡内涵正在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如火如荼的书画市场,可能当下许多人很难去关注这些卷帙浩繁的书画著录。如今,随着书画市场的日趋火爆,书画鉴定亦成热门,人们对于著录的关注仍会与日俱增。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