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近现代书画辨伪简析
下一主题:辨别江南书画作伪种种
◆ 著录与鉴定
中国的书画作伪历史悠久,据文献考证,早在两晋(265~420年)以及南朝的刘宋(420~479年)期间就已经出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举世所重,时人多有苦心搜求者,“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于是王氏之伪作应运而生,刘宋时期的虞和在其《论书表》中这样记载道:“(作伪者)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这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书画作伪的文献记载。由此推知,书画的鉴定活动亦当发轫于此。据《论书表》所载,当时的收藏家有桓玄、刘毅、卢循素等人,文献中虽无他们鉴定的相关记述,但虞和对于当时造假的描述却使得我们能够按迹寻踪,管窥一二。
古代的书画鉴定多被看作是一门技术,注重经验,所谓熟能生巧。明人张丑(1577~1643年)在他的(《清河书画舫》中提出了如许几条,几可囊括整个古书画鉴定的经验技巧,其文如下:“鉴赏书画要诀,古今不传之秘,大都由四,特为拈出。书法以筋骨为神,不当但求形似;画品以理趣为主,类可徒尚气色?此其一。夷考宣和、绍兴、明昌之睿赏,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