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 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浑厚如玉的釉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在青瓷家族中名列榜首,为世人所瞩目。据文献记载,早在800 多年前的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就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享誉海内外。从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在国内,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边陲,从甘肃到沿海各地,都有龙泉青瓷出土;在国外,从东亚到南亚,从非洲到阿拉伯诸国,以及欧美国家,也相继有龙泉瓷器出土的报告,可见其产量之大,传播之广,是其他青瓷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有精美的龙泉青瓷的收藏与陈列。
青瓷之美,龙泉瓷达到了巅峰。尽管瓯窑青瓷曾被晋人誉为“缥瓷”,越窑青瓷被唐人称作“秘色”、“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但其造型与釉色远远无法与龙泉窑青瓷媲美。只有龙泉窑才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色,其釉色与质地之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巧夺天工的人造翠玉!今天,当我们拥有一片粉青或梅子青釉残片时,无不为其柔和典雅,绿如翡翠的釉色所倾倒。
由于龙泉青瓷声名远播,品质高,影响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历代仿烧龙泉青瓷的问题,就目前调查所知,自南宋以来,国内外许多窑厂都仿烧过龙泉窑青瓷。在国内除浙江本地以外,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都有仿烧。在国外,有日本、泰国、朝鲜、叙利亚、埃及等国,直到今天,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仿制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他们或为发掘古代高超的烧造工艺而在苦苦追求探索,或为利益驱使,制假作赝。这些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往往使初学者上当受骗;有时即使专家也一时受其蒙蔽,类此个例,时有所闻。
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前面已经谈到,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