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龙泉窑鉴别
发布时间 2014-03-26 浏览 52422 次
烧。在国外,有日本、泰国、朝鲜、叙利亚、埃及等国,直到今天,浙江、福建、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仿制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他们或为发掘古代高超的烧造工艺而在苦苦追求探索,或为利益驱使,制假作赝。这些产品一旦流入市场,往往使初学者上当受骗;有时即使专家也一时受其蒙蔽,类此个例,时有所闻。

  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前面已经谈到,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