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宁王、南城益王家族墓出土玉器,有礼仪用玉圭、玉璧,实用佩玉、腰带、带钩、头饰、服饰、坠饰等,以玉圭、玉腰带及各种玉佩最为常见,一般是每棺出玉圭、玉腰带、玉组佩各1件。玉佩饰种类丰富,有玉人、玉兽、玉鱼、玉鸟、玉花、玉牌子等,以益宣王墓出土的成串玉佩饰最具特色。这些玉器,时代从明中期至末期,为研究明王朝中央和地方制玉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玉圭、玉璧等玉礼器,在明代只有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才能享用。《明史舆服志》记洪武“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圭长一尺二寸”。“永乐三年定,玉圭长一尺二寸,剡(yen)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制,异于大圭不琢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纹。”“嘉靖八年……乃定制……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皇后冠服,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琢谷文。”“后太子妃冠服……其玉圭、带绶、玉佩俱同王皇妃。”“亲王冠服,洪武二十六年定……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亲王世子冠服,永乐三年更定,玉圭长九寸。”南昌、南城等地的明藩王墓多数出土玉圭,总数在20件以上,基本形制是剡上方下,呈长条形片状,顶端凸起尖角,下端方正,边线平直,双面刻5行凸起的谷纹,长度在15厘米左右,约合明代的五寸,是明代最小的一种玉圭。平民墓中未见玉圭出土。考古发现表明,明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对玉圭的专用制度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江西明墓中出土了30多套玉带,较好地体现了当时玉带的制作工艺成就。明代早、中期的玉带板多光素无纹,如端王墓出土玉带板,羊脂玉质,光泽较亮,素面无纹。明代中后期的玉腰带多数为20块一套,排列形式按规定分为前后两排,前排13块,排列顺序为:长方形1块居中,两侧对称排列长条形1块、桃形3块、长条形1块、圭形1块;后排为大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长方形玉块7块,称七排方。益宣王墓出土的花形玉腰带,中心为瓜形,四周雕花瓣。花形是明代玉带板的又一风格。益宣王墓、新建乌溪乡第三村明墓出土的玉带板中,均有2块提携,类似的形制见于明初南京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因而它们既有可能是江西地区特有的玉带形制,也有可能是明初旧玉。明代后期玉带板则多施有纹饰,纹样很丰富,有龙纹、凤纹、麒麟纹、花卉纹,常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作主纹,以缠枝花卉纹作底纹,再衬以如意、云纹、古钱、松石和s纹等吉祥用意的图案,烘托主纹,充满活力,装饰化倾向更为突出,藩王玉腰带多数饰三爪或四爪的蟒;琢制工艺有粗细之分,粗工者奔放不羁,细工者精巧别致。还出现二层、三层甚至多层镂雕,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纹饰内描金,极尽装饰之能事。如益宣王继妃孙氏墓所出玉带板,饰浅浮雕牡丹花,花纹阴线内描金,显得富丽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