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可以从中领略印象派广泛的艺术题材。印象派绘画涉及人物肖像、风光、建筑、人文景观、花卉、静物、想像画等题材。有的画家驰骋于多种题材之间,有的画家在不同艺术阶段进行题材重心位移,有的画家对传统艺术题材加以更新,推出了与时俱进、更趋综合的艺术题材理论及实践。毕沙罗曾被认为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固执于创作大量农村和田野风景画的”,但他同时被看作是“一个‘城市风景画’大师”。莫奈后来偏爱画风景画,但他在1868年前的人物画同样自然洒脱。
三是可以从中探索印象派悉心的时空驾驭。印象派画家对时空有特殊的感悟。他们对光与色的新表达与对空间的新理解紧密相连。印象派画家对时间的驾驭尤为擅长,他们对季节交替、一天中光线变化以及光、色、时的系统思考表现出足够的文化热情,有时甚至是淡化空间意识而强化时间意识,一些印象派作品的题目告诉我们,色彩、季节、时间远比地点重要。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日出时分、斜阳夕照、昼夜变化、瞬时光色都有淋漓尽致的表达,而且那绘画语言综合地反映了光、色、时的浑然一体。这次展出的莫奈《睡莲,晚间效果》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渲染下,把意境描述成一团燃烧的火,睡莲被分布在画的下端,沉稳而从容,在这里,空间关系被虚拟化了,光、色、时的交织令人过目不忘,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四是可以从中发现印象派的独特艺术原创。印象派的崛起以独特艺术原创为基本特征,它一开始就与正统沙龙相冲撞。印象派绘画是19世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整合在艺术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印象派的艺术原创在“笔下的河流和天空记下如此多的面向生活、面向诗歌的转瞬即逝的时刻”,以断续笔法、细腻色彩、流动光感、绵延旋律展示了新的色彩逻辑。马奈的《酒馆女招待》出现了五个人物:女招待、身着蓝上衣的工人、头戴大礼帽者、妇女和女歌手,以示咖啡歌舞厅的各阶层混杂、人声嘈杂和光色声浪交杂。那平行、交叉、刚劲、快速的笔法模糊了轮廓线,增强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五是可以从中观察印象派的瞩目艺术实践。从漫长的艺术发展史着眼,印象派的发生、发展、兴衰历史并不长,印象派的成熟期显得更为短暂,被后人反复提及的印象派8次画展的时间跨度为十多年。然而,印象派的艺术实践却是丰富的。毕沙罗的《雪中的林间大道》中左上方是当年的罗兰中学,现在的雅克德库尔高中,但画家显然没有刻意表现特定空间。画家对白色氛围尤显色彩的表达能力,飞雪飘到树叉、屋顶上,银装素裹,赶路的人被画得十分幽默,其动势反衬冬景的静默,蓝色的投影凸显暖白色的基调。我们从中更应看到新艺术风格的生成和养育。
六是可以从中揭示印象派的错综艺术胳脉。在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延续推进中充满着艺术发展链的链内链外的艺术交错,正是在相互影响、借鉴、冲撞和激励中,其艺术视野更为广阔,艺术思想更露锋芒,艺术方法更趋完美,艺术特征形成多元,艺术取向体现多重,艺术轨迹出现复式。以塞尚为例,1861至1870年,为塞尚在巴黎的早期创作时期。塞尚的兴趣很快从学院派转开,而与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一起探讨艺术。这一时期所用色彩强烈而深暗,风景画明暗极为分明,富有生气,开始形成与他后来的作品几乎完全相反的风格。应毕沙罗的邀请,他举家迁居瓦兹河谷的蓬图瓦兹,并认真向毕沙罗学习印象派的技法和理论。即便是在毕沙罗的影响下,塞尚的画也明显表现出独特的观察力。第二次印象派画展后塞尚在风格上与印象主义决裂了。1878至1890年,是塞尚成熟风格发展期,此时,作品具有一种激荡人心同时表现深邃空间和结构的全新格调。
尽管印象派绘画具有明显的艺术思想的多样性、绘画的探索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印象派绘画的艺术震撼力和历史穿透力是毋庸置疑的。从19世纪以来,艺术思潮、绘画流派众多,在一种艺术思潮、一个艺术群体衰落了一百多年以后,依然专题展览不断、评论文章延续、欣赏者代传,很难做到,然而印象派做到了。在一个多世纪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画家辈出,技法纷呈,一些绘画作品在百年之后对观赏者依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其文化响应者成千上万,实为不易,但是印象派绘画做到了。一个艺术思潮、艺术群体能完整地、波澜起伏地在文化及其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展开艺术实践,可系统地从历史渊源、艺术思想、美学观念、审美价值、光学和色彩学思考、视觉审视、文化积淀、社会影响、艺术传承等众多角度进行研究探索,实在不易,可是印象派做到了。印象派绘画不仅把光和色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而且撒向了20世纪的现代艺术。
对印象派绘画的生成、发展、衰退、新生的艺术历程的研究及其文化含量、人文精神的探索,我们可以以赋诗的形式加以宏观把握:
回眸昔日印象派,纵观崛起与兴衰。印象画展论印象,黄浦江畔赞奥塞。马奈德加雷诺阿,沪上处处谈莫奈。塞尚高更和凡高,行家评说西斯莱。枫丹白露会嘉宾,捕获光色奔户外。探索东方浮世绘,英国绘画借风采。日出时分驱水雾,斜阳夕照留山脉。白昼黑夜藏节奏,初雪晚秋显精彩。
陈燮君
1952年7月生于上海。现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兼任亚欧基金会博物馆协会执委、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学科学导论》、《时间学》、《生活中的色彩学》等(包括合著)。发表《关于开创空间学的思考》、《百代法书》、《城市的文化风骨——上海文明史探源》等论文、文章1000余篇共计18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