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是当年北宋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画面中各行各业的人物多达800多人,船都有几十艘,画面的叙事、容纳能力特别强。还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2011年的时候我也临了一幅。现在学界人士认为富春山居图写的是初秋的景象,我经过临摹和研究后,认为它表现的是富春山的春夏秋冬。2手卷的尴尬:不适宜现代展览逐渐式微羊城晚报:虽然手卷在表现形式、承载人文价值等方面有着诸多优点,但我们也发现,在当代的展览中很少看到书画手卷,这是为什么?李劲堃:长卷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适宜展览,这是受其展示方式所限的。古人欣赏长卷有专门的“案”,一抽一卷,局部展开,要么是自己欣赏,要么是以画会友。而现代展览以悬挂作品的形式为主,这明显不适合长卷,即使有专门的展柜,大都也无法将长卷完全展示出来。区广安:没错,现在广东以及周边地区的绝大部分展览馆,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等等,其展柜都是不能打通的,只有澳门的艺术展厅才能展得了手卷。而且现在的展览讲究视觉冲击,作品一是要大,二是要有冲击力,这种西方舶来的展览形式,跟中国传统讲究“内敛”的书画艺术其实是有一定距离的。古人欣赏手卷有专门的翘头案,要是遇到《富春山居图》这样的好画,真的是要焚香沐浴,斋戒三日,才能展出来慢慢欣赏,那种心境和现代人很不同。3手卷的难度:构图好是部电影,构图不好是堆散镜头羊城晚报:现在的书画长卷,一是数量少,二是精品少,手卷创作难在哪里?石金柱:一幅手卷上除了诗、书、画、印,还有文、史、记、艺、歌、赋,对创作者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书画家都是不轻易多画的,即使是古代的手卷,数量也很少,这其实就是受它的难度所限。首先,手卷的构图受横画面限制,上下被框死了,只能左右伸展。一个个的画面,只能靠颜色等办法一点一点地串起来。如果画得好的话,一幅长卷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画得不好的话,就像一堆散镜头组合不到一块,它的艺术性和境界自然就没那么完美。区广安:所以你看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不简单,手卷能融景、融诗、融人,声色、声情并茂,容量大,内涵丰富。画者很看重手卷的创作,不会轻易去画,要画得好也的确不容易。只要气不接、节奏不对,气韵就不生动。一幅手卷从头到尾都达到顶尖的艺术高度是很难的。以我自己的创作体验来说,画得好的手卷,几乎都是一气呵成的。李劲堃:最近十年,我在手卷上也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因为我发现,手卷的创作丰富了我在构图、处理画面跌宕起伏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经过手卷繁复的构图形式,对画家绘画的感官训练非常有好处。虽说画得好的话,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一样。但如果是同等境界的两幅作品,手卷的创作的确相对来说稍有难度。以我的老师黎雄才先生一幅重要的作品《武汉防汛图》为例,这件作品在美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54年夏,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数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当时,武汉中南美专的师生,无一例外投入到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之中去。我的老师亦不停奔波于极为泥泞和坎坷的堤岸上。参加抗洪抢险的同时,他用心观察、仔细写生,晚上在驻地对着画稿加工整理,深夜不眠。防洪抢险之后,历经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作品场面宏大,内容繁复,绵延数百里的抗洪、防汛、抢险的壮观景象在人们眼前一一铺陈开来。这幅手卷赢得了“抗洪史诗”的美誉,也体现了手卷强大的叙事能力以及创作难度。作者 许悦 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