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缂丝的艺术风格颇具精丽艳逸之风,与宋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可谓各有千秋,相异其趣。但到嘉靖以后,缂品上过多地使用补色,用丝不细,织造也较粗糙,大有每况愈下之势。
清代缂丝
清代缂丝生产的数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表现对象的欣赏性缂丝制品。这些欣赏性缂丝艺术品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佛像梵经等。其中以乾隆时期的缂丝最为丰富和精美,缂织用丝细匀,精巧牢固,紧密整齐,题材丰富,画面精美,多为精品之作,是缂丝艺术的无价之宝。
清代缂丝的表现领域更为扩大和多样,在缂丝技术上创造了双面缂(又称透缂),正反两面纹饰均清楚平整,精细一致,可较多地用于制作双面屏风和扇面等。在色线运用上,多采用两种不同色相或不同明度的色丝合捻而成的合色线,用以增强物象色彩肌理及明暗变化的表现力。例如用纯绿色的合股丝缂织花叶的阳面,用深绿与黄绿的合色线缂织阴面,使叶子看起来一半深一半浅,呈现出明暗变化,颇具立体感。清代缂丝的配色上较多使用同一种色由深到浅推移的“三蓝缂法”、“水墨缂法”和“三色金缂法”等技法。“三蓝缂法”是在浅色地上,用深蓝、晶蓝、月白三色退晕,抢缂成各种花纹图案;“水墨缂法”是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晕色抢缂法织制花纹;“三色金缂法”是在深色地上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三种捻金银线,使缂丝作品有花纹闪亮夺目的效果。“三蓝缂法”和“水墨缂法”也有的加金线勾边。
清代中期,宫廷的挂屏和插屏等常有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可称为“缂毛”,花纹具有凸起毛绒的装饰效果。清代还新创“缂绣混色法”,即把缂丝、刺绣和彩绘三者结合,在画面上的主体花纹上用五彩丝线刺绣而成,而背景和陪衬的花纹则用缂丝方法缂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和提高了缂丝艺术的表现力。但另一方面,随着缂品画面着笔的增多以至滥用,也成了缂丝织制中偷工取巧者常用的方法,这种状况在乾隆以后尤为突出,甚至仅仅在物象的花纹轮廓处加以缂织,余皆以笔绘染。这无疑大大削弱和摧残了缂丝艺术本身独具的特色,断送了它的艺术生命。到晚清,随着国势的日薄西山,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用度之物也罕有精品,缂丝艺术步入了江河日下的衰败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