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寿床和嫁床,样式讲究庄重稳固,图案突出吉祥如意,并已形成一种较为固化的模样。但齐白石刀凿下的寿床和嫁床,却泛现独特的“齐氏”风格。让我们来看看这次展出的一张“长生乐千工寿床”,这张寿床是当时湖南名士刘梅根祝贺父母生辰的礼物。为把送给父母的寿礼造得有新意,他特意请齐白石来操斧。这张寿床,整体格调华丽稳重,但穿插了许多新鲜的花样,显出生机勃勃的一面。首先,图案对称的僵化旧例被突破,床的涤环板左边,雕刻双鹊登梅,右边则雕刻苍松翠竹;床的护手处两边,雕有各异的博古图。此外,富于农家情趣的物象被雕刻上寿床,荷花苍松之间,出现了丝瓜、葫芦、白菜;红梅翠竹之上,爬有蜻蜓、蜘蛛、秋蝉;蚂蚱顶开紫砂壶壶盖探头向外张望,螃蟹则拱开酒壶盖欲逃。还有更别出心裁的一幅浮雕:古雅庭院内,一对夫妇一同回首观望身后的小童,小童举足抬臂,手指厅堂内方角桌上放的两个礼包,包上分别用阳文刻着“阿”、“芝”,意为阿芝有礼(阿芝是白石的小名)。齐白石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知遇者的谢忱。
最能代表齐白石雕刻水平的,是他结束了雕花木匠生涯后的作品。27岁时,齐白石结束了木匠生涯,以替人画像为生。期间,他拜文人画师胡沁园为师,研习诗书画印。闲时,仍雕刻一些小件的竹木雕把玩,这时的雕刻,完全摆脱了早期的匠气,已能做到“意造从心”,既有浓郁的世俗风致,又有洒逸的诗意画韵,境界远远超越一般的民间艺匠。这次展出的《牧童与牛》、《渔翁得鱼》、《负薪翁》、《野猪》、《犀牛》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批作品都是他早年农家生活的回忆,情感真挚,生趣盎然;物象刻划精确传神;刀法沉雄爽利、圆熟洒脱。
齐白石雕花木匠的生涯,对催成他独树一帜的画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齐白石艺术的重要源头。研究齐白石艺术,他早期的木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们可能会问,刘艳平的这批珍罕藏品是如何收集回来的呢?出生于湘潭的刘艳平,与齐白石是同乡,她家附近的刘家祠堂上的雕刻,就是由齐白石完成的。小时候刘艳平每次经过祠堂,总会被祠堂里精美的木雕迷住。1976年春节,17岁的刘艳平在湘潭胡家冲莲花一队一位同学家中,无意间发现两件精彩异常、落有“白石”款的木雕,她怦然心动,知道这就是白石老人早年的竹木雕。于是,一个强烈的愿望萌生了:把散落在乡间的白石竹木雕收集起来。
1977年的清明,刘艳平在白石铺一老农家的牛栏里,发现了十二块雕刻精美的齐白石雕花木板,老农见她对这些残旧不堪的木板爱不惜手,责怪道:“饭都吃不饱,你还有心玩这破板子。”刘艳平笑笑说:“我回家拿两筒米换你这些板子怎么样?”老农答应了。刘艳平发现,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农村,用粮食换雕花木板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刘艳平说服父母,拿出不多的口粮去交换她钟爱的齐白石竹木雕。之后,只要一有闲暇,她就挑上几十斤米走村串户去寻宝,一些差点被丢到炉火里去的木雕就这样被抢救出来。到1982年,她已收集到近四十件齐白石竹木雕。
在刘艳平一百多件齐白石竹木雕藏品中,《神牛》是她最珍爱的一件。这件长达一米多、用老树桩稍作雕琢而成的作品是白石竹木雕作品中别开生面的一件,原先保存于白石老人长孙齐楚珠家中。刘艳平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件珍品,但齐楚珠很珍惜爷爷留下的《神牛》,不愿出让。刘艳平没有气馁,多年一直与齐楚珠保持联系,坚持每年探访老人家。到了1996年,齐楚珠已是90多岁高龄,刘艳平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她,同意割爱将“神牛”出让。
“长生乐千工寿床”局部
渔翁得鱼
牧童与牛
双虾图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