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需求的扩大,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古玩市场可以偶见“古玩修复”的招牌。但据知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民间的修复条件、修复技术难以达到保护性修复的要求,致使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再次受损的情况。
“有一些修复人员的修复是具有破坏性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告诉笔者,现在的民间文物修复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如瓷器修复中使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丢弃原件碎片,进行大面积配补;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等。还有的人以石膏充当缺片,这样虽然好操作、易塑型,但也存在着色难、无瓷器质感的问题。
藏家对文物修复的愿望是迫切的,他们也在寻求各种门路试图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之中。需求量巨大,预示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重重障碍使得民间文物修复之路崎岖不平。探索中前行的民间陶瓷文物修复市场该怎么办呢?
各方支招
“博物馆应该抽出一部分力量用于民间文物修复。”藏家杨义方
对于修复机构难找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要解决修复人才的极度匮乏,需要增加实实在在的培训,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中国农业博物馆培训部主任李震建议。
而对于民间修复力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完善民间文物修复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认为,“国家需要对新兴修复公司的技术水平、工作环境、安全措施等方面加以考察和限定。”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建议,国家有“工艺美术大师”,是否可以增加“文物修复大师”?
实行文物修复大师制度,树立大师的个人品牌,建立大师修复工作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修复行业。“形成专业的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目前正面临技术退步的危险。“现在急需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受到更好的保护,也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修复意识。”
贾文忠说:“文物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下去,而文物保护是先决条件,是要优先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