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十八世纪古籍总汇——
下一主题:“中国连环画之最”及
因此,我们在鉴定书法作品真赝的时候,便有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的方便条件。若纯以“风神”论真伪,恐怕会失之偏颇,因为它刚刚完成了辨别作品真伪的第一步。当然,绝异的精神面貌的确不用再考虑其他方面,一棒打杀便是。但多数的情况是,造假者的智商绝非低级。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法作品中,“风神”毕肖而其他方面均不近似的作品不在少数,如果单以“风神”定真伪,忽略其他方面,恐怕会网罗甚伙,造成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晋以后的钩填或临摹之作,真正的王羲之墨迹则无从得见。换个角度说,尽管如《丧乱》、《二谢》、《孔侍中》(见左图)、《妹至》(见右图)诸帖,均在风神和字形上与世所公认的王书最为接近,但在墨法、用笔等方面,我们还是一无所知,这是学书人和书法理论界一致的困惑。所以,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就要从包括“风神”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去综合考虑判定,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固然可行,但不若从几个方面去综合判断。这就好比你说某甲不是某乙,理由只有一句“长得不像”,这话若不是出自其亲属之口,恐怕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就需要多方面举证才能解决问题。
尝见收藏界的朋友持其所藏,请行家辨伪识真,行家往往只回以简单一句:“不对”、“风格不是”、“看风神”云云。其结果是求鉴者兴冲冲而来,怏怏然而去。为人答疑,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除非另有隐情,如若不是,不妨和大家从几方面一同参究,相互受益,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