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重林看来,大益成为领军者有历史原因,它是云南为数不多的老牌企业之一。现在市面上卖价甚高的年份普洱茶,大部分来自老勐海茶厂(大益前身),比如7542、88青、小黄印、红印等。“在普洱茶价高速发展的10年中,大益的许多茶品带来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财富神话。”周重林说。比如2005年,改制后的大益以每件2000元的历史高价推出第一批7542青饼,时至今日,这批7542的交易单价已高达8万余元,10年时间涨幅高达40倍。
然而,2013年以来,在普洱茶市场一枝独大的大益,受到以古树普洱为代表的一批品牌的挑战。从今年4月开始,大益普洱茶价格一路走低,跌幅在30%至45%之间,偶有上扬,但整体行情仍呈下跌趋势。周重林分析:“大益茶并没有跌到发行价下,仍有利润,只是其高额利润时代结束了。”
面对竞争,大益也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尝试挽回局面。2013年末,业界传出大益将在2014年耗资5亿元收购古树茶的消息。然而,在真正收购时,大益的出价甚至只相当于竞争对手的十分之一。今年5月,大益用易武古树料制成1401批“易武正山”,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大益全面启动商圈营销的推广计划。5月22日,大益宣布启动其酝酿已久的“凤凰计划”,提升大益全国各类型门店的盈利能力。“大益很多推广活动的成效开始显现,不过效果还是欠佳。”一位大益的经销商如此说。此外,大益海外扩张的步伐仍在继续,6月2日,马来西亚大益茶专营店开业,大益正式进军马来西亚市场。
然而,大益的大手笔并没有缓解经销商的压力。“大益茶并没有真正走向消费市场,就几个品种好卖,大部分滞销品种的产品压在经销商的仓库中,经销商苦不堪言。”北京某大益经销商告诉记者。“大益要求经销商每个月必须将配送的货提走,因此,不少其他地区的经销商拿到大益的货后,直接就把货物发回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出现所谓的‘芳村回流’现象。”
存货卖不掉、退不掉,经销商何去何从,正在拷问着大益。“大益只有定价权,没有市场发言权,早期的大益从藏市发家,提高了大益茶的流通身价,但今年以来,大益开始试图摆脱藏家说了算的困境。”周重林介绍,2014年大益营销主打“大益味”,号召大家来喝茶,而不是藏茶。“再藏下去,谁都不知道大益茶到底是何滋味,而其他新品牌都通过品鉴活动建立了自己的口感粉丝,这既是与大益藏家市场竞争的策略,也是普洱茶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品牌蜂拥 群雄角力
“老普洱品牌面临激烈的竞争,都在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改变营销策略。”许怡先说。
显然,感受到压力的不仅是大益。同是普洱茶老品牌的海湾茶厂,开始投入更大精力做中高端普洱茶;中茶牌普洱与中粮集团合作,重点推出“中粮中茶”,提高产品的品牌地位和影响力;下关沱茶注册了新的商标,开始制作高端普洱饼茶,构建新的品牌形象。
许怡先说道:“今年还有一个特点,各大茶品牌更强调茶的文化内涵和制茶工艺,推介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拼配师和茶文化推广者,比如勐库戎氏的戎家升、海湾茶厂的邹炳良、七彩云南的张俊、六大茶山的阮殿蓉等。”
而新进入的品牌都在寻求精确定位,打造特色。云南白药集团天颐茶品有限公司将“红瑞徕”成功打造成凤庆滇红茶品牌后再次发力,蓄势3年打造的高端普洱茶品牌“醉春秋”将在今年8月面市。据该公司总经理黄卫东介绍,“醉春秋”也是云南白药将茶叶品类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文化融合的结果。
而七彩云南集团旗下的庆沣祥,则在普洱茶界大力推行“普洱茶企业标准化”,试图掌握普洱在现代化生产上生产、仓储、收藏新标准的话语权,并结合艺术文化,建构出普洱茶产业的新主流,打造宜饮宜藏的“当代普洱”。庆沣祥总裁田军表示:“制定行业标准是打造‘当代普洱’最需重视的一环,而标准化则是让‘当代普洱’升级的关键要素,以此提升普洱茶的健康标准、文化价值和收藏高度。”
看上普洱茶产业的不仅有云南本土的企业。在北京,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荣宝斋,也将普洱茶文化引入荣宝斋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成立了荣宝茶文化(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和书画一样,荣宝斋只做收藏级别的普洱茶,并采取书画家经典作品与顶级普洱臻品搭配的方式,打造荣宝斋专属系列普洱茶,将荣宝斋传统书画强项与顶级古老普洱品种巧妙糅融、互为诠释。”其负责人周海燕介绍,“荣宝斋选做的普洱毛茶全部取自勐海地区的六大古茶山,严格限定毛茶来源,经过最严格的手工生产和检验工序,每饼茶都由中国茶科所按照欧盟出口标准检测,并附检测报告以供查阅。”
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品牌则从圈子、个性化定制方面寻求突破,努力提升单品的附加值。收藏家徐新就很推崇茶人王心的营销模式,以“茶人王心”注册的微博粉丝数已达到180多万人,在网络平台上,王心写普洱以及与普洱相关的生活方式。2013年,王心“由藏转营”,创建了自己的普洱品牌“藏岁”。通过网络口碑营销的方式,王心的“藏岁”普洱茶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不过,他的目标不是做大,而是做“小而精”的普洱茶品牌。
““中小品牌避开传统大厂的粗放模式,以体验为本,对品质要求较高。这类品牌有自己特色与优势,以精细分类、精准定位的方式,改变传统大品牌一家独大、性价比低的局面。”徐新说,茶界老品牌与新秀各出奇招,都希望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向普洱茶标杆品牌进军。”
周重林也有同感。“普洱茶界近些年涌现许多新品牌,每家出招路数不同。”例如,宝和祥加大了跨界合作,与金融、文化以及能源等产业联手,推出富有特色的微茶会,助力品牌建设的同时,也会带来有效消费。蒙顿茶膏则主打简单快乐的茶,针对年轻人推出了青春茶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
巨量屯茶与消费市场的困局
投资者大量屯集,很多茶根本到不了消费者手中,对产业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普洱茶界,有“得东莞得天下”的说法,东莞是国内普洱茶存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大小茶行约有5000家,个体收藏者达6万人,这里被视为茶叶收藏、投资的风向标。据统计,仅东莞一地,屯茶量高达30万吨,被业界形象地称为“莞式屯茶”。周文波表示:“如果东莞藏家将屯集的普洱茶释放出来,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然而,在这些屯茶中,并非所有的普洱都是‘越陈越香’。”
茶商刘巨介绍:“普洱茶存量过大,多数屯集者并不懂,更不用说区分不同年份、不同山头的普洱茶的个中滋味,目前的价格却让懂茶的人喝不起,而藏茶的人不喝茶,存量越来越多,势必造成价格下跌。”
过度强调普洱茶的投资价值和收藏性,投资者怀着升值的期望而收藏普洱,导致普洱茶市场本末倒置。普洱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鉴定机构,没有公开的交易平台,基本靠圈子内部转让,限制了其流动性。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这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摸不清的普洱茶价格让众多爱好者望而却步。
徐新感慨:“一款普洱茶的升值极限取决于此款普洱茶本身的品质,如果过分炒作,只会令普洱行业在消费者面前一文不值。”
“2014年,云南普洱茶企业都在寻找突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存量市场向销量市场转型,看得见的消费会成为这一年的主题。”周重林说。
“普洱茶行今年会遭遇洗牌,纯粹投资的商家会被淘汰掉,很多没有特色的小厂家也会被淘汰。普洱茶价格还要降温,降到合理的价位。普洱茶业还会出现各种起起落落,未来的普洱茶更是品牌的时代,‘品质+品牌’才是普洱茶的出路。”周文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