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玉皇后辨伪
下一主题:市场玉的识别
东汉末年开始直至唐代,中国玉器发展进入低潮。
唐代玉器数量、品种不多,但有一些独具风格的佩饰,如飞天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玉石材料以青玉为主,另有夹带杂色的玉材也应用较多,仅有少量上等白玉。
宋代佩玩件的题材更加广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宋代同时的辽、金等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琢玉题材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见有春水、秋山题材的佩饰。玉器常带有皮色。
元代玉器接受金人琢玉遗风,扁平纹饰往往高于边框。透雕深琢技法盛行,纹饰反覆缠绕,层次增多,有密不透风的感觉。在雕琢技法上,磨制程度大多稍欠功夫,刀法粗犷深沉,常有过猛的险刀出现,有的天然皮色,巧作器物。
明代玉器雕琢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雕技法普遍使用,扁平佩等具有双层感,联珠纹小于元代,呈内凹状,大多单面做工,背面光素无纹,器物边线锋利,求形不求工,细部处理较为草率,但抛光讲究,器物的光泽强烈。明人选用玉材以青白玉为主,呈半透明状。晚期以苏州陆子刚为代表的一批玉匠崛起,选用上好玉材,精工细琢,制成长方形小牌,一面饰浮雕图案,一面琢砂地诗文,并落款,创造了闻名的子刚佩。
清代玉器是继两汉之后,又一个繁荣昌盛时期,佩玩件的品种数量众多,造型既有对传统风格的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纹饰繁缛,布局对称,器形圆润,玉质纯净,题材寓意吉祥。乾隆时期的玉器,造型规整,刻画精致,抛光细腻,底面十分平整,阴线刻划细如毫发,琢玉工艺之精,登峰造极,令后人吧为观止。
总之,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佩玩件都具有本时代的艺术风格,有些作品承前启后,具有延续性,有些为后人仿制前代的凝古器,有些则为当时的出新之物,为该时代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