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刻年画:从年俗到平常
发布时间 2014-07-06 浏览 50634 次
差。

  从前年画作者

  往往不署名

  这些年画,都是从前在过农历年时要贴的木刻画张。还有一种年画,是春节时用得多些,但内容并不限于春节,是一年四季都有得买,也合适一年四季都使用的。如五月五日南方有凭吊屈原、进行龙船竞赛的传统,就有了大小不等的“划龙船”常年挂年画。养蚕很流行的时期,有“蚕花姑娘”的年画。我还看到过一些较高水平的年画,如“姑苏万年桥”、“虎丘灯船”、“钟馗嫁妹”等,足可以反映当时的木刻年画水平。

  遗憾的是,因历史关系,传世的木刻年画并不多,很多已无法见到。

  如一些话本中的木刻插图,虽良莠不齐,但在清末时期,尤多好手。流失的一大原因,是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在当时恐人家看不起,所以水平再高也往往不具款,倒是生产作坊的商号,却印在下面。这种年画,如果在“文革”中,一方面要批判它的封建意识,毒害群众,另一方面,可能要表扬作者和印刷工都不留名,没有成名成家思想了。实际上,只是一个习惯,包括后期再好的年画,也往往不留名。我曾见过明代木刻“玉皇赦”前端的“诸天朝圣图”,约略二尺长、一尺高,造型之美,线条之好,虽然不见著录,几乎与永乐宫壁画相似,这样的佳作,也没有留名。且不仅苏州这样,潍坊、杨柳青、绵竹、武强、佛山、凤翔等地的年画,也有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也恰如苏州好多桥梁上的联语,现在还可以看到,那短短几句桥联,描述了环境与美感,写、刻俱佳,却也大都没有作者姓名。为什么,原因是修桥补路,是做好事,并不是扬名。许多画像石上,往往也没有署作者是谁,也是这样。

  从过年到平时

  胖娃娃最长寿

  与木刻年画有关的,过去有一种盖在礼篮上的木刻画,销量也不小。老年人还记得,过去亲友往来,上门总要带一点小礼品,如水果、茶食等,这些东西一般都盛放在各种用细竹做成的礼篮里,篮盖上往往要盖一幅斗方的木刻画,内容或者是单幅戏文,或者是金鸡报晓,或者是文房清供等,都表示雅好有礼。

  至于木刻年画为什么会滞销,与产量、质量、成本,以及审美心理与时代变化等有关。在光绪年间,已开始有石印年历,通称“月份牌”,后来这种农历“月份牌”扩大为广告服务,画面上有美丽牌香烟、永安堂万金油等。民国初年,年画发展为橡皮版印刷,内容有单幅,有连续故事,如上海新闻“黄慧如与陆根荣”等。后来更开始采用西画方法,用擦笔水彩画年历,但还叫月份牌,画上的内容更广,有“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等,纸张也转为铜版纸。再后来,取用照片作为画稿,出现了“时髦明星”、“体育健儿”、“胖娃娃”等形象,与古老的木刻年画相比,越来越显出时代特色,但仍是既有故事画面,亦可作室内装饰。

  

  解放初期,华东局的文化主管方面曾委托陈秋草、俞白墅来苏州了解年画情况,我参加过接待,记得曾到玄妙观三清殿那里聚集的十几户年画专卖摊点了解过情况,据说最好销的是“戏文”、“胖娃娃”等内容的年画。我跟了他们两天,也走访了桃花坞一带的年画摊点,也有几家,门虽设而常关了。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