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木匾详述明末事
下一主题:黄杨木祥猪
这种现象,也恰如苏州好多桥梁上的联语,现在还可以看到,那短短几句桥联,描述了环境与美感,写、刻俱佳,却也大都没有作者姓名。为什么,原因是修桥补路,是做好事,并不是扬名。许多画像石上,往往也没有署作者是谁,也是这样。
从过年到平时
胖娃娃最长寿
与木刻年画有关的,过去有一种盖在礼篮上的木刻画,销量也不小。老年人还记得,过去亲友往来,上门总要带一点小礼品,如水果、茶食等,这些东西一般都盛放在各种用细竹做成的礼篮里,篮盖上往往要盖一幅斗方的木刻画,内容或者是单幅戏文,或者是金鸡报晓,或者是文房清供等,都表示雅好有礼。
至于木刻年画为什么会滞销,与产量、质量、成本,以及审美心理与时代变化等有关。在光绪年间,已开始有石印年历,通称“月份牌”,后来这种农历“月份牌”扩大为广告服务,画面上有美丽牌香烟、永安堂万金油等。民国初年,年画发展为橡皮版印刷,内容有单幅,有连续故事,如上海新闻“黄慧如与陆根荣”等。后来更开始采用西画方法,用擦笔水彩画年历,但还叫月份牌,画上的内容更广,有“黛玉葬花”、“嫦娥奔月”等,纸张也转为铜版纸。再后来,取用照片作为画稿,出现了“时髦明星”、“体育健儿”、“胖娃娃”等形象,与古老的木刻年画相比,越来越显出时代特色,但仍是既有故事画面,亦可作室内装饰。
解放初期,华东局的文化主管方面曾委托陈秋草、俞白墅来苏州了解年画情况,我参加过接待,记得曾到玄妙观三清殿那里聚集的十几户年画专卖摊点了解过情况,据说最好销的是“戏文”、“胖娃娃”等内容的年画。我跟了他们两天,也走访了桃花坞一带的年画摊点,也有几家,门虽设而常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