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依笔者经验,凡“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此外,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
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其上留下的工艺琢磨痕,亦有很强烈的文化特征,若能留意其特定的细微特征,往往对鉴定其真伪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现有的实物资料看,当时做玉器的基本工序,与其前后各文化期和朝代相似,即亦需经采玉料、看料取材、因材施艺及制作玉器时的开料、切割成形、琢磨纹图、穿孔和抛光等多道工艺。但具体到各道工序时,在红山文化玉器上则又表现出与其它时期明显的差异。
如因材施艺方面,红山文化的玉器,特别是小件玉器和用仔玉作器,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玉料略施琢饰完成的。其中又以神异动物和写实动物器采用此法者居多。故即使是同一型玉器,其大小厚薄和五官形式也往往各有所别,甚至可以说,它们中没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
又如穿孔,当时的玉器几乎都有一个或数个不等。其孔有一部分是两孔斜穿相通,有的是两面对穿相通,且在孔内多留有似来福线的穿钻痕。其孔均呈喇叭形(又称马蹄形),且打孔时对接不正。
又如其上的纹图线条,均用单条阴线和粗细不等的较粗的凹槽表现(图8),与其它时期有别。若用放大镜观看,其中较粗凹槽的制作,是先用大小不等的宽边砣具沿阴线凹槽的横向磨琢后,再用粗细不等的条棒带动解玉沙顺着阴线凹槽来拉动摩擦。因此,其上的阴线凹槽仍能看到先后两种方法加工留下的痕迹。若阴线或凹槽内留有粗细相同,距离相等,且平行而直的机电砂轮打磨痕,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又如玉器的边沿,由于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动物的皮摩擦抛光,即使至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其表面仍有光泽莹润和呈钝刃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品种
科学的发掘中,见者有玉外方内圆形器、玉双联或三联或四联璧、玉钩形器、玉钩云形器、玉兽面丫形器、玉三孔器、玉马蹄形器、玉双龙首璜、玉鱼、玉蝉、玉龟、玉、玉熊、玉凤、玉兽形(又名玉猪龙)、玉龙等。在传世品中,还见玉母神、玉“太阳神”、玉神人等。更值得指出的是,还有一些以上述造型重新组合成另一种复合形器,见者有“太阳神”与复合成神人冠器、龙凤复合(或共身)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