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现代文献全患鉴定方法分述
近现代文献所含的信息是繁纷、多方位、多层面、多层次的,无法统一归类和概括清楚。所谓近现代文献全息鉴定,就是对文献所显现出来的和隐藏无形的全部信息,通过人体感知器官(大脑、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和仪器,进行测试、核查和验证。大致可归结为比对参照法、逻辑推理法、时空追踪法、求疵破疑法等理论方法。
比对参照法。就是确定一定的参照系,把已经被实践检验、时间验证、多方证明为真实的文献,当作标准,然后拿被鉴定的文献进行多方面比较、查对。比如要鉴定林则徐的手书,就把已确定为林则徐真迹的奏析拿来,进行纸张的颜色、厚度、纤维束密度、帘子纹的宽窄与数量、透明度、纸病、残破状况等,字迹的颜色、形体、笔势、笔序等的比对。林则徐的字迹有明显的特点,含有欧体风格,刚硬挺直,行笔有力,间架适中;所用纸张也多是帘子纹较密的宣纸。如果与标准件相差甚远,那就值得怀疑了。
逻辑推理法。有的文献,特别伪造文献,在文献的文字内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论证中,常常出现违反事实、违反情理和违反正常思维规律的错误,无法用物质材料和仪器来验证核实。遇到这种情况,就得用逻辑推理、情理验查的方法识别区分。例如一位14岁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参军时是放牛娃,一字不识。后来他自称长征中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七言律诗,虽不优美,但规范得体、平仄对仗完全符合格律,诗中还有“走泥凡”三个字。见到此诗,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得出此诗绝不是长征中所写。因为不合乎情况,不符合正常程序。写诗要一定文字与韵律基础,文盲不可能写出规范合乎格律的诗,再说“走泥丸”是毛泽东《长征》诗中特用新奇词语,《长征》诗1957年才公开发表。
时空追踪法。对一些文献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名称、产地、单位、称谓等涉及到时空定局的词语、术语、方言,进行追踪查询,看当时当地是哪一种、有没有所提的那一种从中可以发现诸多矛盾。例如1928-1949年的北京称为北平,如果出现北京xx单位,就不符合事实了。又如1949年前称周恩来为总理也不对。
求疵破疑法。就是寻找出文献上所有的毛病、瑕疵和疑问,然后进行解释与破疑,看是否合乎道理,有没有意外与特殊情况。一般说来,真品的毛病、瑕疵大都能解释通,如笔误、张冠李戴等。而一些伪造篡改件的瑕疵,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例如,一张长年悬挂的地图上,出现了数不清的不规则的虫蛀型孔洞,孔洞的内边呈墨糊状。从常理上讲,这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悬挂地图必能见到光线,蠹虫是不咬噬见光的纸张的;即使咬噬也有一定规则,也不会呈糊状,应当是锯齿状。此孔洞是人工用燃烧的香头虱成的,非虫蛀。
综合评断法,上述六个被鉴定项目是相互关联交叉,而又单独存在,因为有时缺项,没有必要要结论,如被确定为伪品之后,用不着再去纠正偏差了。四个理论鉴定方法也是互相联系,联合共同使用,又能独立运用的,但有时仅凭一、两种方法难以得出正确判断与评论。这时就需要四种方法共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综合评断,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