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编此册时曾打算把拙文置诸篇末,作为《附录》,现在改变了主意,只把当时拟定的“品”简略地说一下。
十六品曾依其性质的近似或其它原因加以组合:
第一组有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七品。它们大都朴实率真,质胜于文,是明代家具的主要风貌。
第二组有秾华、文绮、妍秀三品。它们均有精美繁缛的雕饰,与第一组形成对比。
第三组有劲挺、柔婉两品。二者刚健婀娜,判然异趣。这是有意识地把截然相反的两个品放在一起,使各具的特色更加鲜明。
第四组有空灵、玲珑两品。它们既同而又异,前者仗间架的空间处理,后者借各部位的透空雕刻取得效果。
第五组有典雅、清新两品。前者必须看出有深厚的传统,谨严的法度,但又能推陈出新。后者必须最大胆创新,但又不是矫揉造作,故弄新奇。
至于列为十六品的十六件家具,绝大多数已收入此册,而某一品以某一件为例,读者一检便得。
研究古代家具和人的关系,看它们在往日生活中如何被陈置使用,是一个重要而有趣味的课题,但在专著中探讨、阐述较为适宜。这里只准备谈谈今天使用古代家具的一点粗浅体会。由于它涉及现实生活,不仅家具收藏家和爱好者可能感兴趣,就是仿明家具的使用者和制造者应当也是关心的。
从无数的明清绘画可以看到明代的室内陈设朴素简单,家具疏落有致。入清以后,才日见重叠拥挤,而家具本身也越来越繁琐。今天使用明及清前期家具,宁少勿多。一室之内,陈置三五件,四壁生辉,最见神采。倘贪多超量,便全无是处!
明及清前期家具陈置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最为适宜,自不待言。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见到几处非常现代化的欧美住宅,陈置着明式家具,竟也十分协调。不难设想,如将上述的情况倒转过来,把近二三百年来,豪华的西洋家具摆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必然会感到不伦不类,而为什么明式家具和现代生活却能这样合拍呢?思考一下似乎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西方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练明快的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相同之处的缘故。事实证明,明及清前期的家具造型艺术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家具陈置,前代多因室而异。厅堂上的器物讲求对称,固定而不免拘谨。书斋及居室则注重实用,灵活而多变化。这样,在布置上会出现对称与不对称、固定与灵活的对比。有对比胜过没有对比,这可使相对的事物更加突出。而且出现对比,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单一而是有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想象还会有三楹或五楹的厅堂,但这并不妨碍有意识地兼用对称与不对称、固定与灵活的两种布置方法。因为从这里也能看到对比和变化。
传统家具无束腰和有束腰两个不同的渊源,不同的渊源决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以无束腰家具来说,许多品种如直足长方凳、灯挂椅、官帽椅、一腿三牙方桌、翘头案、画案、圆角柜、闷户橱等,它们属于一家眷属。有束腰或四面平式家具如长方凳、二人凳、炕桌、半桌、大方桌、小条桌、画桌、方角柜、四件柜等,它们另属一家眷属。我们如果把同是一家眷属的家具组合在一起,尽管品种不同,外形各异,但其间自有相似之处,而且会使人感到格外协调融洽。这种相似已经超出了形似而兼有神似了。现在提出这一点,意在说明各种家具不妨按其渊源来加以组合。收藏家可分组陈设,仿制者可分组生产,使用者可分组购置。从这样的组合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神情的和谐,得到美的享受。
最后对少数几种家具的功能和使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般认为明代家具最不适用的是椅具,主要嫌座面太高,坐起来不舒适,因而仿明的椅子都在如何降低其高度上下功夫。不过明代的椅子,尤其是大型的官帽椅和圈椅,如果备有脚踏却是非常舒适的坐具。它们有的本有脚踏,只是年久散失而已。大型明椅现在仿制者不多,而带有脚踏的大椅似乎很少有人去试制。
宽大桌案,桌面下平列抽屉数具,两旁又各有抽屉重叠到地,此为清式书案。明式的画桌、画案则不设抽屉,一经使用,多与之结不解之缘,对清式望而生厌,深憾其桌案下少空间而多窒碍,书画挥毫,尢感不便,故有抽屉不如无抽屉。当然无抽屉也有不便之处,但有补救之法,即在案后立柜架,案侧设官皮箱或药箱一类多抽屉家具,配合使用,有左右逢源之快。
腰背疼痛每起因于西式厚垫软床的长期使用。传统床榻用棕藤编织成屉,通风而有弹性,软硬适中,久用不贻后患,尢以三面设围子的藤屉罗汉床,堪称最理想的卧具。
本册列为“其他类”中的滚凳,功能尚未广为人知。两足踏其上,往复滚动,使涌泉穴受搓擦,有利血液循环,是极好的理疗用具。可以预言,滚凳将和保定特产的健身球一样,受到世人的欢迎和重视。